作者:私募finder(知乎平台同名) 好投学堂专栏作家
这家私募成立于2010年,不过现在的老板刚收购不久,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现在规模XX亿,这家有点偏平台型私募,产品线有四条:主观多头、量化选股、期权策略和转债。
这家私募从去年就有过合作,当时合作的是期权套利策略(结构化),做的很不错,当时他们还有一个量化选股的策略,但是业绩时间比较短,所以并没有合作,但一直在观察池放着,经过近一年的观察,业绩跑的相当漂亮,成立1年多来,收益超过50%,最大回撤5%左右,在去年还能控制在5%以内,那真的相当厉害了。
今天就给大家着重介绍量化选股这只产品线。
量化选股团队目前有4人,核心人员有两个是同学关系,另外两个是交易员,其中最核心的人员王总从初中时期就开始接触对冲基金,爱好哲学(我印象中有好几个做得好的基金经理都喜欢哲学),履历也很简单,没有在任何金融机构任过职。
他们的策略逻辑很简单:多因子选股。
但是他们的多因子选股又跟别家不太一样,挺有特色的。
目前绝大多数做量化选股策略的基本都是用多因子选股的方式,但是几乎都是多因子打分,
逻辑也很简单:利用自己的因子模型(每个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给全市场股票进行打分,然后从高到低排名,选出前50名或者100名股票持有,然后过段时间(1小时或者1天等)再打一次分,把排名落后且已经持有的票剔除掉,再把前50或者100名的票买入,保证在所选周期内持股均是排在前50或者100名的票,所以核心在于不断的挖掘出更有效的因子,让选出来的票更加有超额。
但是这家用的却不是严格的多因子打分,他家目前只有40个因子,这40个因子均是强有效的长周期因子,回测数据均在15年以上,均是他们自己人工挖掘,量价因子占70%,基本面占30%,他们能通过每个因子都可以选出一组股票。
40个因子可以选择出40组股票,然后他们把共同交集的票选进备选池,据基金经理说,他们的备选池大概在180-190只票,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接下来的一步并不是把这些票按照得分排序,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用多因子打分,各因子也没有权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线性模型。
而是他们根据一定的排序规则,比如按照首字母排序等,选出前60-70只股票持有,单一行业无暴露,且不超过10%仓位,资金平均分配,一次性建仓,双边换手60倍左右。
在选票方面,他们每天都会选一遍,并且集中在下午的交易时间段换仓,他们呢对于单个股票没有严格的止损,但对于整个组合的止损设置在了10%。
他们的做法让我想起了之前我尽调的另一家私募(如下),但又有所不同。
私募finder:【3.2】私募尽调笔记——量化单因子选股!12 赞同 · 17 评论文章
为什么对这家比较感兴趣呢?
我之前说过,量化选股的私募一旦规模增长太快业绩就很容易下降,因为从他们最根本的选股逻辑上就能看出来:
在前面我说了目前常用的多因子打分模型的逻辑,正常情况下,按照多因子打分排序后,得分越高的应该表现越好才对(若模型有效的话),也就是说,排名越往后表现越差,换句话说,在多因子打分下,我们应该尽可能选择排名靠前的票,并且越靠前的票资金占比越大才对。
当你只有1000万的时候,也许排在前10名的票就足够你选择的了,建仓也会比较快,冲击成本也几乎可以忽略,这时候业绩可能会很好;
但是你的规模短时间增长到1个亿了,那排名前10的票就不够用了,你的因子迭代也跟不上,这时候你就不得不放低得分标准,可能会选择排名前100 的票,那么这时候选出的票的质量就会大大下降,建仓的周期也会拉长,可能之前一周就可以建完,现在需要1个月了,不说赚钱的机会有没有错过,仅股票质量的下降就会大大提高犯错率。
那么业绩由好变差就是非常正常的了。
抛开其他条件不说,单就这家私募选股的方式来看(等权分配资金、随机从备选池选股、180-190只票的备选池),目前管理7000万,持股60只票左右,也就是说至少在2亿以内几乎不会对策略造成任何影响。
这家私募我个人比较看好,无论是从选股逻辑上,还是说业绩表现方面,在私募市场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大家可以关注起来。
重要声明与风险提示:本报告仅供合格投资者及定向客户参考,本文中的数据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作者无关。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