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用很久不曾写开头,看来自己真的是有够懒的。想写这一篇的源头来自于近期上海的出差。因为kpi的关系前段时间造访上海的一些朋友,一位训练型策略阿尔法总监聊起来。现在股票策略模型当中迭代式、跨越式的东西不怎么会有了。策略上基本上都是在既有领域修修补补,更加精进。在整体alpha投研框架越来越趋同的背景下,大家的差异化就在于细节的差异化。这应该是我们说的量化行业格局从春秋走向战国的管理人内功版的故事。从春秋走向战国时形式化规模、收益和关注度越来越往头部集中。请注意我这里不是说业绩头部最好。在量化的领域论单产品业绩未免太不上得了台面,在规模天花板限制和行业整体利润蛋糕占比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从春秋走向战国只是一个结果。而他背后的内功故事是以上聊的策略框架、迭代和精细化的故事。
讲到这里不免想到一百年前开尔文勋爵讲的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天空中也许只剩两朵乌云。不曾想到后来的爱因斯坦横空出世在宏观尺度发展的相对论,以及波尔对于相对论的颠覆在微观尺度发展的量子力学。以及后面的铉论。其实大厦并没有建造完毕,只是刚刚打开一扇大门。
哪有什么alpha,只有innovation
几个月前和一个银行的朋友聊fof行业的感受。交流中不经意的自己也做了一个梳理。2014年开始看股票量化以来。甚至更早起开始看私募基金以来。好像都是这个规律摆脱不了。
事情往往是新事物出现的时候,他长得像alpha。带着曼妙的身姿,投资人、fof基金经理、资管掌舵人看着性感的曲线,慢慢的形成了信仰。当这一朵alpha之花长大到一定程度慢慢就变成了渣男beta。beta之渣在于时好时坏。他会给你阳光灿烂的恋爱般的感觉,也会给你跌落谷底的感受。这种渣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大起大落,有一个相对长的好的周期和相对长的弱的周期。再后来,他就变得阴晴不定。类比三体中的恒纪元和乱纪元,后面的渣是恒纪元和乱纪元的频繁切换。
所以我们往往会看到一帮早期看中某类资产赛道的投资人起高楼。他们的孤注有的是实力,有的是运气。渐渐的赛道长大带来丰厚的利润,与此同时他们也产生强烈的路径依赖,眼见其宴宾客。而后曼妙身姿的alpha变成了beta,也是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人走向衰落周期。有的人楼塌了。有的抓住机会进入到了下一个周期。周期周而复始。周期间投入过多精力在商业模式和包装的人往往很难看到下一个周期的黎明。
2012-2015年低频alpha,2016-2018年的主观股票,2017-2020年的股票量化,同期的cta量化等等。这些例子里面有我们,也许也有你们的欢乐和悲伤。
那么好的资产管理人是什么呢?除了那些大而不会倒,拥有有无限充值的平台之外,对于具体的个人和团队来讲可能就是要掌握一个开关。这个开关是一个思维的开关,不要把运气带来的成功路径依赖为自己的能力。仿佛要懂得什么时候新事物正在成长,换句话说在新事物成长的周期中找到他。当他不再是成长周期中用贝塔、周期、渣男的眼光去分析他、使用他和预测他。
我知道,很难。这是一个人的自我迭代和自我挑战。
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alpha,有的只是innovation。
那么说点有用的,innovation是什么。无非是新的数据源,和处理相同数据的不同方法。这一波2016年开始的股票量化的变革其实大多是处理相同数据不同方法的变革。从最开始微观处理量价数据,到非线性工具的使用,再到后来的机器学习和更加复杂的机器方法论。无非是用了不同的工具去处理以前历史相同的数据源罢了。在美国量价数据在2008年前后就开始decay,而我们这一明显的过程发生在了2021年。那么前面讲到那家训练型方法论投资总监讲到的大家不再有方法论的革新和迭代,只有细节的更加精雕细琢。细想下来,引申出来的行业的innovation将会变得缓慢,再缓慢。海外2015年后另类数据的逐渐兴起,也是伴随着技术进步拓展的新数据源。而我们其实在2021年开始看到行业中的一些变化正在累计星星之火。
如果没有innovation,那就是cycle
周期是我们领导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应该是受周金涛的影响。他经常说万物皆周期。深以为然。
记得去年和另外一资管平台的朋友讨论过cta的问题。公众号和线上活动我们是2021年底,2022年4、5月份先后两次表达降低或者清仓传统非预测型策略的观点。期间还对于中长周期vs中短周期有过两次择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现在回头看有运气成分。这位资管的朋友是我很敬重的一位朋友。广东地区高考状元考入名校,在国家级投资机构做过投资。我在他身上了解到桥水的一些做法和故事,深为收益。当时他和我讨论的时候有一个观点,他觉得量化cta不可预测,连投资经理本人也不知道接下来模型会表现得更好还是更坏。更别说局外人。cta作为一种低相关系数的资产对于资产组合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我深以为然。当时我的观点是跳出策略本身,从模式本身的供需平衡来看。需求端更依赖商品周期的上行,当时那个时点看没有那个乐观的上行预期。更重要的供给端,或者叫做竞争端,随着一轮商品周期上行量化cta资产节节走高带来了竞争端的非线性速度的增长。我们不太看好这个供需平衡的状况。最主要传统非预测型cta数据源和处理方法上不再是一个成长的alpha赛道。所以可能应该用周期赛道的眼光来看待。当然,最终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谁也不可能说服谁,因为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就不一样。
那么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确定了曼妙身姿的少女已经变成了渣男,以贝塔的眼光来看待也许更好。至少短期更好。为什么讲短期?前面那一段谁也不可能说服谁还有一层含义。因为我的客户需要我回答短期的问题,是半年一年的问题,不是五年十年的问题。也不太需要考虑规模体量的问题。而我那位朋友管理的是数百亿级的钱,他的客户需要他回答的是长期的问题和大赛道的问题。
如果需要我和我的那位朋友来一场比赛。比赛的标准是谁管理的资产赚取的绝对收益更大。那么我就遇到了当下小企业和国企竞争的窘境。我必须在乱纪元中把周期踏对,在恒纪元中孤注押对。我才有可能成为被人看到的偏差幸存者。开个玩笑,这样打个比方有助于大家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哪有什么technology,只有business
最后一个小节了。以上全在谈策略、技术、周期。其实在成熟的股票量化领域当中哪有那么逗tech,有的只是business。
我记得2019年吧,有幸造访当时我开启话题的四大天王之一的Y总监。Y总监生活简朴,一心要把公司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一直震撼我至今。我觉得他应该至今初心未变。我记得他当时给我说想做一个客户能够持续拿到赚取beta的产品(这里的beta是股票市场指数的意思)。我后来细细想来,只有客户赚到了beta,公司才能赚到beta。而一家量化公司能够赚到beta的carry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知道公募基金指数长达十几年虽然很好看,但是如果去计算总盈亏应该很多人会很不好意思。背后不是投资总监门技艺不高超,大多被大家劣币驱逐了良币而已。而量化公司才是有足够多工具去组合一个相对低波动的,客户能够拿得住的贝塔型产品。而后该总监心中的该贝塔型产品做到百亿。如果在这里谈技术的话,感觉格局就不够了。作为一家量化公司如果能够赚到大家赚不到的钱后期的投入和竞争中将取得相对优势的地位。当年我造访不少总监,Y总监这方面的视角让我叹服至今。那么,这是tech吗?这是在tech基础之上的business。
如果这个还不够生动的额话。在海外要不要做中国市场,要不要做越南市场,要不要进军日本市场,需要去计算人力投入、算力投入、数据投入、法律以及制度可能的成本,再来权衡收益计算类似于边际收益的东西。要不要关或者开某个地区的office也存在着这种边际收益的考量。要不要做一条产品线,甚至要不要资管规模也要考量。可能有更复杂的因素,例如说招揽优秀人才的商誉,需要被price in。
所以,哪有什么technology,有的只business,business刻画了行业,也刻画了我们的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湖汇量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