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莽叔
题图: 券业星球微信公众号
这是券业星球「基金投顾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一直以来,坊间关于基金投顾「三分投,七分顾」的说法各持己见,有人认为它点出了基金投顾的本质,有人认为中国市场的Beta不像成熟市场,不做好投,顾就无从谈起。
关于「投」和「顾」孰轻孰重的辩论似乎是希望找到一条合意的经营路线,说明大家都很在意商业模式和增长路径。
这里我想谈两个案例,读完也许会对理解问题有所帮助。
一个是早先蚂蚁和先锋领航(Vanguard)联合推出的「帮你投」。
「帮你投」推出的时间是2020年,正是A股最热闹的时候。那一年,公募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回报在40%以上。许多投资人打开「帮你投」的组合,翻开底层持仓,发现竟然是一篮子宽基指数基金——这也好意思收组合管理费?
那两年「帮你投」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行为偏差和长期投资的投教信息,先锋领航的官方网站也更新了很多海外常用投教内容的中文译稿。熟悉先锋领航的朋友都知道,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在推介「成功投资的四大准则」,即设定目标、分散投资、低费率、保持投资纪律,和这家机构以指数基金为主的商业模式一致。
我想彼时这家外资机构可能也花了很多心思去告诉国内的合作机构,「组合构建+指数基金+行为引导」整个模式的重要性。
那个模式放在成熟市场无可挑剔,放到国内,今天看来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但在当时的中国市场,人人都是投资大佬,没有人能理解那种组合构建方式,也没人觉得「顾」有多重要。
放在当时的语境里,「三分投、七分顾」是没有应用场景的,至少在公募基金投资者群体快速膨胀的时期,很难找到自己的受众。
另一个案例是知名对冲基金QS。
众所周知,这家机构的创始人在全球享有盛名、多年致力于推崇独创的投资策略,几乎不需要在面向普通投资者的「顾」上面花费力气,围绕marketing所做的事情好像就是偶尔上一上专访、出两本书,给人感觉四两拨千斤。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这个案例特别不适合放在这里聊,但它确实代表资管市场的另一种范式,当你的业绩出众的时候,和客户的沟通看上去就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
回到本文探讨的话题,我觉得比较公允的回答是:
几分投、几分顾,要看每家机构自身业务的组织形式。理论上,无论是在投和顾任何一端做得出彩,都有可能在这个市场里面获得一席之地。
很多人强调基金投顾和FOF有很大的不同——其实两者也可以完全相同,就像桥水一样,你的业绩一直稳定、表现出众,那么无论你的业务载体是什么、「顾」的动作是否到位,其实没那么重要。
不过,就国内资产价格的现状和基金投顾所用工具的丰富程度来说,上面两个案例里面的第一个,路径要更现实一些。只是在具体组合的设计、营销服务的搭建上,要更贴合此时此地的实际。
更进一步说,「投」和「顾」的匹配和协作,才是重要的。如果一家机构更加看重「顾」的价值,那么它就必须找一条更简单的「投」的路径,让「顾」执行得更彻底,减少这两端的信息差。当组合发生波动,客户服务的压力会加大,这时候「投」的一端更透明,就可以帮助「顾」做得更顺利。
相反,市场回撤时,「投」的细节越多,越难以阐释,越容易加大「顾」的难度。
所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最终要看你选了哪个模式。现实一点说,要求两端都做到极致,可能才是最不现实的。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