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题图:风云君的研究笔记微信公众号
近期,市场上对于DMA的关注度依旧很高,有消息说,监管要控制这个风险,降DMA的杠杆,从4倍降到2倍,且只允许自营资金做,募集资金不能做。
证监会对此回应:春节后开市以来DMA业务规模稳步下降,日均成交量占全市场成交比例约3%。前期,私募基金因策略原因在市场波动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净值回撤,证券公司和私募基金等主动加强风险防控,稳步降杠杆、降规模,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消化。
DMA业务平稳降杠杆,有助于市场风险防控,有利于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证监会将对DMA等场外衍生品业务继续强化监管、完善制度,指导行业控制好业务规模和杠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DMA的出清
1月底、2月初的中证2000指数和微盘股指数相对于中证1000的大幅下跌,导致不少DMA策略的产品净值在短时间里下跌50%左右,这部分资金有一大部分已经出清。
从流动性角度,这部分产品净值的大幅度下跌,也加大了市场小市值股票的抛压。从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私募基金DMA业务有关情况答记者问题,可以看出,监管的确在加强对DMA策略的监管,这种监管可以减少以后这类策略对市场短时间波动的影响。
互换业务以AB款产品形式存在时,资金的使用相对简便,不需要电子化,参与机构较多,所以杠杆相对分散化。
为了避免互换更大范围的杠杆化,监管2021年末将其转换为一揽子股票多空形式的杠杆工具。一是避免单只个股的杠杆化操作,二是监管可穿透管理,形成以交易商为中心的监管。这促成了电子化,私募通过直连券商系统实现交易,这过程中无论券商还是私募这端,都走向了可负担得起系统、系统建得快、资金量大的主体,这又形成了一个集中化的筛选过程。
同时通过电子化,私募将交易权转给了券商,而大家都忽视了券商层面被管控交易的极端情形。DMA规模做得越大的券商,客户减仓越多,需要自营贴的资金也越大。一般券商都很难迅速形成客需规模同等的自有资金量,只能与私募协商,传导不卖出的交易压力。
随着DMA被逐渐出清,券商不能净卖出,所谓客需或代客投资,终究还是回到自有资金的方向性风险,而且演变成比15年那轮量级大得多的自营资金。这尤其对DMA做得大的中小型券商带来杀伤性,这杀伤性足以吃掉一年甚至几年的利润,而且只能依靠股市涨起来解决问题。
DMA这个工具集中化的起点,仍是参与门槛问题。券商、私募都承担了同质化的后果,然而市场大进大出、有涨必有跌的怪圈仍没有打破,这不是靠消灭工具就可以解决的,更多的思考应该落脚在杠杆分散化运营,背后是参与者分层的设计、更多交易主体的参与机制。
本次DMA被限制,而融资业务同样也是杠杆但这次并没有被针对,最主要的区别还是参与度和集中度。
在此之前,DMA服务集中到了头部的量化机构的自营盘,这个数字会出乎大家的意料,是千亿的数量级,在春节的回撤之前,市场上的DMA规模有4000多亿,这么大体量的“核心策略”大多是高频或者超高频的,把市场上的大多数交易机会收割掉了,市场上其他团队的超额会越来越难做,这也是为什么pure alpha一直在递减。
监管对DMA以及高频、超高频的交易进行限制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给了一些没有足够资源的中小团队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整体市场的交易机会也会更多。
市场的变化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微盘股回落的同时,中字头和红利股的表现却开始接力。这种风格的转换,是否意味着市场的资金流向了更加稳健的大盘股?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否也意味着小微盘回归估值洼地,长期收益可期?这都是咱投资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仍然有一些利好预期在释放。在未来的市场中,咱们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同时,也需要保持理性的投资心态,不盲目追涨杀跌,以稳健的投资策略应对市场的波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的波动中寻找到机会,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
总的来说,监管对DMA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去杠杆也是个逐步的过程。大家视角可以慢慢放到平层的指增和中性。
当然监管的目的,不是打压而是规范,长期看对于市场环境和交易机会不见得是坏事。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