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嘟嘟的投研CheatSheet,好投学堂专栏作家
题图:嘟嘟的投研CheatSheet微信公众号
做了两年FOF,主观CTA是最后一块没有拼上的拼图。
一直以来都在用主观权益来类比主观CTA,觉得自己近10年的行研经验总归有些帮助。直至最近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才发现正是这个错误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对主观CTA的正确认识。
实际上,主观权益跟主观CTA是南辕北辙的两个体系。前者是典型的长久期资产,价值发现往往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而后者是绝对的短久期资产,交割日强回归,因此商品也没有股票的“诗和远方”。
如果非要类比,可能主观CTA跟T0、追热点、打板等手工类策略的关联度更高一些,都是极其注重交易的策略框架。
主观CTA = 基本面 + 交易
当然主观CTA与主观权益也并非全然不同,二者都涉及对基本面的主观研判,只是研判之后的观点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对于主观权益,或基于融券不可及,或基于长逻辑信仰,或基于考核基准约束,大多数时候都以单边做多方式表达对某标的的看好,很少会去做空某个标的,或通过多空组合方式表达某种相对强弱观点,例如通过多茅台空五粮液来表达茅台长期具有Alpha的观点。
但对主观CTA而言,无论是单边多/空,还是上下游套利对/跨期套利对,都是表达观点的主流方式。
在主观CTA中,交易能力是除基本面研判能力之外的核心,甚至重要性要高于基本面。
对于主观CTA管理人来说,观点的形成只是起步,接下来用多少仓位来表达观点,如何判断某种表达方式的胜率跟赔率等,需要在交易框架下通盘考虑,反观绝大多数主观权益管理人并不具备交易方面的能力,因此才会出现同一风格管理人净值曲线千篇一律的情形(延伸阅读:《基研CheatSheet · 没想到大多数主观多头都是SB》)。
因此,主观CTA跟注重交易的主观权益策略(T0、追热点、打板)反而有异曲同工之妙。
Q&A
如何寻找主观CTA管理人?或基于主观CTA强交易和强风控,叠加MOM高杠杆,MOM成为了业内常见的主观CTA落地方式,因此也可借助MOM软件开发商融航来寻找合适的主观团队。
如何判断管理人交易能力?没有正经的交易员经历,暂无法深刻理解并回答该问题。
如何判断策略容量?大体上取决于管理人擅长的仓位表达方式的种类,具体不会算。
MOM能否做成资管?难度大。一方面,优质的主观CTA额度是有限的(正如优质的交易型主观多头策略);另一方面,MOM的分成兑付是个难题,如果母基金层面盈亏平衡,就无法提取业绩报酬来支付投顾的后端。从这个角度讲,无论MOM也好、主观CTA也罢,或许更适合的是家办性质的自营资金。
PS:感谢敏哥和徐老板对我认知提升的帮助。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