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信三公子
题图:政信三公子微信公众号
大家好,我是五筒。
(一)
看到某私募发了篇公告,言辞恳切,有理有据陈述自己合法合规经营的事实。
自杭州某私募跑路后:
私募业进入了自证清白阶段。
一颗老鼠屎,混进了一锅粥里。
粥里的大米想自证清白,咋证明?
黄泥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资管机构经营的是信任的生意。
但“不信任”的种子一旦种下,
哪怕管理人风险只有万分之一:
投资人也本能的想规避风险,至少规避过这波可能的赎回压力再说。
昨天GC001快速抬升又回落,也许并不是无厘头:
在年底特殊性钱紧(特殊再融资债券还有2000e没发完,以及国债还有5000e待发)背景下:
小机构的杠杆大概率是很难稳住的。
赎回压力叠加降杠杆,容易出现双杀。
内忧外患,年关难过,早做准备。
(二)
监管收紧,私募赌博策略迎来终结。
一个私募壳的成本200w以内。
假如你要创业干私募:
你可以一口气买5家私募壳。
捣鼓出一条曲线后,
每家私募发产品募集:
代销费给2-5个点,总能卖的掉。
每家私募赌输了,
就换一家新私募继续赌。
相当于赌5次,总能赢1次吧?
但随着监管提高私募经营门槛,
比如一个壳的成本到了2000w,
那么就舍不得赌了,赌输了太疼。
当然会有人反驳:
自己的钱炒股债期,想买个私募壳。
这是个算账问题。
以后很可能,注册资本1000w,全职员工至少10人,固定办公场地,整体运营成本每年500w起。
除非自己的钱在10e以上,再和属地监管保持良好沟通(不停业),否则不划算。
现在做私募的性价比已经很低了。
(三)
《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发布。
个人理解,“分级分类”监管不是信托专属,而是整个资管行业都要面对的问题。
“分级分类”是什么意思?
取优去劣,管大控小。
就是资管行业供给侧改革开始动手了。
文件中提到:
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信托公司,应进一步强化监管,提高审慎监管标准,加大行为监管力度。
监管机构可根据监管评级结果反映出的信托公司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依法对其业务范围和展业地等增加限制性条件。
上面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①大信托回归本源。
服务国家战略导向(利润薄),
加强合格投资人保护(压力大)。
②中小信托回归属地小而美。
限制展业地,那就回归属地。
限制业务范围,那就小而美。
这份“分级分类”监管办法,不宜简单认为只针对信托。
其监管思路,必然会适用到整个资管行业中,券商和公募也大概率不能幸免。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