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le Chan《中美冷战中的双刃剑》,有两张图非常不错

丹湖鱼翁
5104-27 10:11

作者:丹湖鱼翁

题图:丹湖鱼翁微信公众号


说明:Kyle Chan是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美国智囊团兰德公司的兼职研究员。他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和印度的产业政策、清洁技术和基础设施。4月25日,他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Double-deged swords in the US-China Cold War》。主要内容翻译如下(但个别地方非逐字逐句),但不代表我赞同他的观点。我主要是觉得文章中有两张图非常有创意,是不错的资料。

美国和中国处在冷战之中,而不是贸易战之中。这比关税和贸易赤字要大得多,比台湾岛或半导体大得多。它早就开始了。中美陷入了一场全球权力竞争中,该竞争正在经济、技术、军事、网络、软实力、全球声望等各方面进行。双方都在寻找任何工具、任何武器、任何他们可以用来对付对方的杠杆——除了直接的军事行动。

不存在所谓的"升级优势"。特朗普认为美国将在贸易战中获胜,因为中国对美出口远多于美国对华出口。以牙还牙的关税升级意味着美国总能对中国商品加征更多关税。 Adam Posen最近提出,实际上中国才拥有"升级优势"(兰德公司在核威慑理论中提出的概念),因为中国拥有关税之外的多种升级手段,包括可能切断从智能手机到药品等中国商品的供应。但现实是双方都不具备这种优势,因为对抗早已超出贸易措施范畴。如果考虑贸易工具之外的全面对抗手段,双方的行动几乎没有上限。

美中双方都自认为拥有升级优势,这使问题更加恶化。美国财长Scott Bessent 在CNBC表示中国对特朗普关税实施报复是"重大错误",因为中国“只有一对2”。中国商务部则表示将“奉陪到底”。尽管已有迹象显示特朗普正在退缩,但双方表现出的自信——或至少试图展现的自信——只会助长不计后果和情绪驱动的虚张声势的恶性循环。

图片

双刃剑

中美冷战中的每一件武器都是双刃剑。由于美国和中国深度融合——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作为高度融合的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任何一方采取的行动最终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双方。问题于是变成:这种痛苦的平衡如何?你能否给对手造成的痛苦超过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按照对双方的相对成本来划分不同工具和武器是有益的,见下图。

双方都在寻找不对称武器,即对对方造成的损害远超己方所受伤害的武器。中国认为关键矿物就是这样一种不对称武器(左上象限)。美国则认为半导体出口管制是其不对称武器之一(右下象限)。

图片

有些武器会同时摧毁双方(右上象限)。例如,如果中国对在华美企打击过重,这将对所有在华外企产生严重寒蝉效应。或者,正如特朗普现在所体会到的,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极高关税可能给美国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巨大成本。一项旨在施压中国的举措产生了惊人的反效果。美国主要零售商的CEO们最近警告特朗普可能出现商品短缺。美国实质上对自己实施了禁运。

图片来源:Atlantic Council

政策工具与武器类型

通过目标分类来审视中美双方使用的政策工具与武器具有参考价值:

贸易工具:旨在调控贸易流动的常规政策工具,包括关税、进口许可证、配额、本地含量要求及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

竞争工具:旨在保护本国企业免受竞争并拖慢对手发展的政策工具。例如美国主导的对华半导体及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其目标包括延缓中国人工智能发展。

(这里删掉一小段)

防御性国家安全工具:旨在预防或减轻潜在国家安全风险的防御措施,例如美国对华为通信设备的禁令,或中国在重点国企推行"去A"(即删除美国元素)行动以清除美国硬件和软件。

进攻性军事削弱工具:旨在限制对方军事能力的措施。例如中国对美武器系统关键材料重稀土的出口管制,或美国通过先进芯片及计算硬件管制限制中国导弹系统升级能力。

痛苦工具:旨在对民众造成直接经济或物质伤害的工具。例如中国削减美国农产品采购以打击美国农民经济,或美国实施旨在加剧中国制造商经济困境的报复性关税。

界限模糊

贸易、地缘政治竞争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正日益模糊。中美贸易战中双方采取的行动早已外溢到远超出贸易范畴的领域。例如逮捕孟晚舟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被当作对华谈判筹码;中国对关键矿物的出口管制已超出贸易范畴,直指美国国防工业与电力基础设施的核心材料;当然还有暗流涌动的网络战,包括中国成功实施的针对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和电信网络的网络渗透。

不同政策目标正日益混杂。例如拜登政府通过关税和国家安全禁令实质封杀了中国未来电动汽车的进口,此举混合了多重目标:平衡贸易竞争环境、保护美国车企免受中国竞争、解决涉及间谍活动乃至"联网汽车"远程控制的安全问题。将工具与目标混杂看似一石多鸟,实则削弱了政策效力。尽管以往政府存在类似问题,但与本届政府盲目"乱扔榔头"的做法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图片

时机与顺序

在这场博弈中出现了一个有趣模式:双方似乎都在通过抢先实施某些行动来预判对方的举措。

英伟达H20芯片:美国曾看似即将禁止英伟达H20芯片对华出口,但中国发改委抢先出台能效新规,实质上封杀了该芯片(美国现已正式实施对华H20芯片禁令)。

比亚迪墨西哥工厂:随着特朗普再度当选,比亚迪在墨西哥新建电动汽车工厂的计划被搁置。随后中国商务部突然抢先叫停该项目,理由是比亚迪技术可能"泄露"给美国(鉴于比亚迪在全球多国设厂,此说辞显然站不住脚)。

关键矿物:中国对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数天后,特朗普立即签署行政令研究对关键矿物加征关税。

图片

美国关键矿物攻击风险矩阵

来源:美国能源局

这种行动模式可解读为象征性控制权的争夺。与其被对方禁令打击,抢先自我实施禁令更能彰显掌控权。正如经典台词所说:"你不能解雇我——我辞职了"。结果虽相同,但主动权归属已然易位。

另一个因素是时机和步骤的掌控。两国在试图找到可用来制衡对方的关键节点的同时,也在努力修补自身弱点。两国都更倾向于以自己选择的节奏和方式行事。对中国半导体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在维持部分外国设备及零部件获取渠道的同时,待国内企业准备就绪后,逐步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国产替代。对美国而言,则是通过逐步将关键供应链环节迁回本土或转移至友好国家,降低对华依赖。

两国都在竭力避免突如其来的剧烈冲击,例如特朗普政府首任期对中兴通讯实施的出口禁令几乎摧毁这家企业。即使是可预见的破坏性举措,若打乱一国的战略节奏,也会带来短期阵痛。就稀土而言,美国确实最终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本土及其他非中国渠道的产量,但正如美国多个政府部门近期警告的,这仍需要时间,而过渡期供应链可能因短缺遭受重创。

图片

恐惧循环

最后,随着中美冷战升级并蔓延至新领域,双方行动正不断加剧对方的恐惧。中国军事实力快速提升(常被高调宣扬)及对美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网络攻击,恰印证了美国对中国地缘政治威胁加剧的担忧。2023年飘入美国领空的中国间谍气球更是雪上加霜。

而在中国看来,美国正不遗余力地在国际上围堵中国并遏制其发展。强化这种认知的美方行动包括:推动他国签署排除中国的贸易协议、日益收紧半导体出口管制,甚至拜登政府为防止中国获取美国芯片而限制全球获取渠道的"人工智能扩散框架"。

这些相互的恐惧可能已经根深蒂固,无法回头。但美国应该认识到,其行动实际上可能使中国更加关注安全和国家建设。中国应该认识到,其日益增长的自信是如何直接助长了美国的两党反弹的。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

0
好投汇
第一时间获取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好投汇」,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好投汇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推荐阅读

0
0

评论

你来谈谈?
发表

联系我们

邮箱 :help@haotouxt.com
电话 :0592-5588692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航空商务广场7号楼10F
好投汇微信订阅号
扫一扫
关注好投汇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1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18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