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叔说市
题图: 二叔说市微信公众号
最近的资本市场,像极了一部荒诞剧的拍摄现场:
当“永远涨”的信仰与“瞬间崩”的现实激烈碰撞,投资者的情绪在“踏空焦虑”和“暴跌恐慌”之间反复横跳。
这场面,像极了电影院里集体看恐怖片——明明知道下一秒可能被吓到,却忍不住瞪大眼睛。
“买黄金的看不起买债券的,买美股的瞧不上炒A股的,最后发现只有桥水中国的产品买不到的人最焦虑”——社交媒体上的段子,成了当下投资者心态的缩影。
市场似乎分裂成两个平行世界:一面是黄金、比特币、纳斯达克的“永动机”叙事,另一面是债市、A股、理财产品的“信仰崩塌”。焦虑的根源,从来不是涨跌本身,而是“别人在赚钱,而我却在亏钱”的FOMO(错失恐惧症)情绪。
1. 情绪驱动:FOMO(错失恐惧症)的病毒式传染
黄金冲破2900美元时,社交媒体上“十年黄金大牛市开启”的标题铺天盖地;债市单日跌0.5%,立刻有人喊“债熊已至”。
市场像被安装了情绪放大器:上涨时万物皆利好,下跌时处处是利空。
投资者在K线图里读的不是数据,而是自己的贪婪与恐惧。
2. 信息过载:短视频时代的“认知通胀”
当“3分钟看懂美联储加息”“5秒学会抄底黄金”的内容充斥屏幕,专业研报的300页逻辑被压缩成一句“干就完了”。信息越碎片,决策越极端——要么全仓押注,要么彻底离场。
3. 机构“造神运动”:从产品营销到信仰贩卖
理财经理猛推黄金ETF,因为“客户只问最近什么涨得好”;顶流私募限额申购,饥饿营销玩出“越买不到越想要”的心理战。当投资变成“追星”,风险提示就成了扫兴的“塌房预警”。
历史总在证明:当某个资产被贴上“永远涨”的标签时,离阶段性见顶往往只差一层窗户纸。
1. 认知清醒剂:没有“YYDS”,只有周期轮回
2. 操作镇静剂:用规则对抗人性
3. 预期安慰剂:放弃“暴富幻想”,修炼“慢慢变富”
市场永远在奖励逆人性者:当黄金柜台排起长队时,记得洛克菲勒的忠告——“街头溅血时买入”;当债市抛售引发恐慌时,想想邓普顿的名言——“牛市生于悲观,长于怀疑,成于乐观,死于狂热”。
投资本应是认知的变现,别让它沦为情绪的奴隶。
当黄金暴涨让人焦虑追高,债市暴跌引发恐慌抛售时,或许我们更该记住两点: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