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表舅是养基大户
题图:表舅是养基大户 微信公众号
大家周日晚上好,我们又来聊一聊下周的大类资产了,老规矩,结合招银理财本周的多资产周报的部分观点《股市从普涨到分化,如何把握?》,仅仅是借鉴,我们对部分观点确实有些自己的想法,比如对美债,我们已经保持了1个多月的谨慎。
下周,可能是今年,或者说是未来中短期内,全球最重要的一周,我们将迎来三件大事,把具体时间线给大家列一下,用的都是北京时间。
第一,下周三,11月6日中午(最晚下午),美国大选结果出炉,美国的新一任大统领敲定(不出意外的话)。
第二,下周五,11月8日凌晨,美联储公布11月利率决议,确定是否降息,以及降息多少,并且随后的凌晨3点30分,鲍威尔进行讲话,解读货币政策方向。
第三,下周五,11月8日下午,咱们的人大常委会会议(十四届十二次)结束,万众期待的增量财政政策方案预计会有眉目,且前后脚会公布10月的通胀、以及社融数据,这是9月底政策开始发力后的效果展现。
把这三个事,称作全球最重磅的事件,应该没什么疑义吧,毕竟都会对全球的资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
言归正传。
我们今天,来聊五个事情,都是近期比较热点的事件。
第一,海外,美国大选即将出炉,美利坚统计局配合就业数据造假?
第二,A债,财政小作文不断,中债收益率为何反而加速下行?
第三,A股,妖股裂开的第一天,监管是否会对妖股下手?
第四,产品和策略,为何仍然看好固收+?
第五,行业观察,理财子公司五周年的一些启示。
......
第一,海外,美国大选即将出炉,美利坚统计局配合就业数据造假?
对于美国的事,有三块可以讲的东西。
1、10月的非农数据,“作废”吧。
周五晚上,美国的非农就业数据出来后,让大家很咋舌,群里最多的一个声音是,“美国的统计局公然作假?”。
预期10万,实际新增就业1.2万,这个差距确实不是一般的大了,就好像勒布朗·詹姆斯参加总决赛,大家预期其至少拿30分,结果最后只得了3分,这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拉肚子了。
美国的情况也一样,10月有点“拉肚子了”——因为10月前后受到了两场飓风的影响,分别是9月26日的Helene,以及10月9日的Milton,这里的逻辑在于,美国的大非农,由两个报告组成,一是企业调查,询问企业主们招人的意向,二是家庭调查,询问普通居民你们家里的就业情况。10月的实际情况是,受到飓风影响,企业调查(新增岗位计划等)的回复率很低,所以很多信息其实难以量化,但家庭调查情况基本不受影响,毕竟你们家里几口人工作,这个信息是不太会变的。所以,10月的大非农数据,看失业率,更为准确一点,而10月的失业率继续维持在4.1%,符合预期。
虽然10月数据有点“失真”,但“趋势”不会改变——这次的非农报告显示,8月的新增岗位,从15.9万向下修正为了7.8万,9月也小幅下修,这样一来,7-9月的平均新增岗位是13.8万,而要维持目前4%左右的失业率,需要至少每月新增13万个岗位,处于临界点。
所以,结论就是,劳动力市场确实在降温,虽然没有10月显示的那么夸张,因此大家依然认为,美联储11月8日会降息25bps。
2、美国总统竞选的具体时间表。
本来想写一下的,结果发现民生的宏观团队,写的非常具体,大家直接看他们的吧,《美国大选观战指南》。
最核心的一张图,看下面,就是下周的总统结果出炉的时间表,不出意外,就是周三的中午或者下午出结果。
3、美股和美债后面怎么看。
我们对照了一下招银的观点。
下图,招银对美股,中期看多,认为“短期,财报季前后的调整行情是市场的正常反应,但,预计市场在大选和财报季后,或将重回上涨行情”;而对海外债券,同样比较乐观,主要是基于11月降降息25bps的判断。
我们和招银的观点,类似,又有点不同,我们还是坚持此前几周的观点——在软着陆的宏观背景下,风险资产的性价比,要超过现金类资产,也就是美股的性价比,超过美债,从上周的情况来看,美债继续跌跌不休。
具体来看,其实,美股,可以很简单地,用股价=估值x盈利的模型去套用。
在估值端,降息的趋势,是确定性的,无非早晚,快慢,幅度的问题。
在盈利端,本周为止,七巨头中的六家,已经发布了三季度的财报,整体均超预期,具体来看:
特斯拉,大超预期;微软,符合预期,云业务超预期;Meta(脸书),略超预期;谷歌,略超预期;苹果,符合预期;亚马逊:大超预期。
英伟达虽然季报还没出,但芯片相关的Intel和台积电的季报,都超预期。
但是,美股却有涨有跌,且整体来看对财报的反应不是特别积极,我们总结过这块的逻辑:高估值之下,市场的预期很高,任何方面的miss都可能短期被放大,成为部分投资者离场的理由。对于大科技的业绩预期,市场总是欲壑难填,没有大幅超预期,就是低于预期,没有表态未来能继续高增长,就是倒退。
但整体而言,新一季的财报季,显示美国上市公司整体的基本面仍然较好,从估值和盈利的两个维度看,美股都仍然有比较好的机会,只不过,投资者朋友们,需要警惕的一点是,在美股投资上,尽可能还是要行业分散一点,不要过度聚焦于投资单一行业的产品。
而美债,特别是长期美债,可能依然受制于长期通胀中枢抬升的困扰。
第二,A债,财政小作文不断,中债收益率为何反而加速下行?
对于债券,我们还是回到,最基本的逻辑中去看,也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博弈。
从需求端看,债券,确实受到股市的影响,这点毋庸置疑,在招行三季度的业绩说明会上,招行的副行长表示,“存款的波动性可能会加大。10月8日一天内,就有不少储蓄存款流向股市,同时,一些产品的赎回也形成了活期存款的沉淀,(虽然活期存款多了可以降低负债成本),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同时也带来了存款波动加大,如果资本市场持续向好,未来一段时间内,存款的增长和波动都可能受到影响。好的一方面看,利好权益产品销售相关的财富管理板块。”
适时补充一句,这也是我们从前几周开始,一直强调,看好固收+的逻辑,本质还是要注意股债的均衡配置。
而从供给端看,市场最担心的,仍然是11月8日结束的人大常委会,会不会有“天量”的,或者说超预期的财政政策出台,从而放大债券的供给,进而使得债市供需失衡,债券收益率上升。
以上两点,都有道理,逻辑上,都是自洽的。
但是,我们看待债市的过程中,还是要再往深了看一层,看到债市供给背后的本质——如果本轮有增量财政政策出台,意味着中央加杠杆,且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地方化债,而如果是中央自己发债、且又要给地方置换高息债务,那么,是不是这个发债成本越低越好?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加杠杆的过程中,利率越来越高吧?
这也是,财政部要和央行建立联合小组,以及央妈通过各种手段,比如买债、比如重启买断式回购等手段,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逻辑。
而我们一直强调,资金不紧,债熊不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和招银的观点一致:目前,短端的确定性更强,短债中枢会跟随政策利率、资金利率的下行而下行,而长端,交易难度会增大,在预期逐步稳定后,才会有交易性的机会。
下图,我把招银债市观点的要点全部圈出来了,尤其是要注意,必须承认,股市对债市,仍然会有扰动,这意味着,大家还是要警惕,重仓了中低等级信用债的一些网红产品(这些产品背后的电商资金,怎么进来的,也会怎么走,对收益十分敏感),因为流动性原因,产生净值的大幅波动。
第三,A股,妖股裂开的第一天,监管是否会对妖股下手?
周四和周五,针对近期最热的妖股行情,我们写了两篇:
《妖股啥时候完蛋?》;
《今天妖怪真的死了》。
标题很好解释了妖股24小时内的大起大落。
那么,下步,这些缺乏基本面的妖股,会怎么走?我们还是回到妖股起飞的三个理由:
第一,资金宽松,市场钱多。政策转向,央妈呵护,持续放水,大家可以看到,每日的两融规模持续环比攀升。
第二,炒作兼并重组概念。IPO受限后,受制于舆论压力,短期IPO估计不会放松,而兼并重组成为了监管支持、投行用来吃饭、上市公司参与画饼的香饽饽。
第三,牛熊转换阶段,监管呵护市场,对炒作的容忍度比较高。
从后市看,资金宽松仍然是确定的,所以,“妖股”大概率还会有,但是炒作的空间,会越发逼仄,因为,后面两个因素来看,监管,已经开始出手了。
剁手同学周五晚上已经写了,《交易所盘后的信号》。
简单来说,看下图,交易所周五晚上的发文,要点我帮大家圈出来了。意思就是,你们游资爱炒妖股,无非就是“借重组之名、行套利之实”(这个总结的太妙了),放在以前,可以直接让你停牌关小黑屋的,停完牌,自查好,股价肯定崩,但监管现在依然呵护市场,给出的做法是,敲打敲打“上市公司”和“投行中介”,告诉你们,哪些是真正的“并购重组案例”,那些是“负面案例”。监管的态度很明确了,鼓励并购重组,但是,不鼓励炒作,如果你们还是想蹭热点炒作的,想赌赌枪里有无子弹,可以试试。
所以,对广大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依然不建议大家去参与这些看不清楚的板块。
要想参与A股投资的,看看下面招银给出的建议,这些就是专业且谨慎(理财子核心就是追求胜率,不追求赔率)的机构投资者愿意参与的板块:红利、价值、量化中性等等。
第四,为何仍然看好固收+?
回到具体的产品策略。
我们上面说了,我们对美股、对A股、对A债,都不看空,认为都会有结构性的机会,其中美股坚持行业层面的均衡配置;A股看好红利价值和硬科技等哑铃型的主线;A债看多短期限、中高等级的品种,认为长端利率上行空间有限,但要警惕中低等级、长期限的信用债。
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从美国的角度看,是大财政(已经是了)+宽货币(在路上),从中国的角度看,同样是大财政(在路上)+宽货币(已经是了),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坚持海外和国内均衡配置,坚持股债的搭配配置,中短期看,持有的体验,预计不会差。
这是我们看多固收+的核心逻辑。
具体品种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招银推荐的一些具体策略,提到了两个量化+。
1、量化中性。中性策略逻辑很简单,在股指期货基差稳定后,量化中性策略,长期来看,都是有配置价值的。
2、量化指增。推的500指增相关,这是我看他们周报第一次拿出来,从上周的周线来看,中证500是唯一收涨的宽基,这可能也是拿出来推的逻辑之一,要注意的是两点:
其一,我们之前说过,500和1000是目前最适合做指增的宽基,未来可能还包括A500(因为降低了不容易做阿尔法的金融行业权重,提高了容易做阿尔法的周期和科技板块的权重,已经有私募开始做了,后面公募肯定会跟上);
其二,理财的指增策略,也是固收+,下面这个产品,从介绍看,权益中枢在30%左右,算是相对高波的固收+,且量化指增部分,还是投向量化私募产品的,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你是用1块起的价格,投向一个包含了头部量化私募策略的产品,其中股债的比例,是理财子帮你把握。
3、我自己买的一个产品。我8月底的时候,买了一个招银的产品,下图,是他们这个“多元+”系列的产品,当时客户经理发我的时候,说策略是类似“桥水的全天候”,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股、债、中性、黄金、CTA等等都有的固收+策略,目前持有体验良好,几乎没回撤,我买了做观察仓的,如果好的话,再加,因为这里很多的策略,用公募的产品没法实现,算是进一步分散配置了。
第五,理财子公司五周年的一些启示。
我翻招银公众号的时候,看到一个五周年司庆的帖子,当然他们五周年不五周年和我也没关系,我只是想趁机说一个偏行业中观的观察。
中国的金融市场,最大的底色,就是刚兑文化。
再这样的底色之下,金融市场呈现的最大特征,就是实际的无风险利率非常高,你可以看到,大量的金融产品的“报价”,显著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这在成熟的金融市场是很难想象的。
这样畸高的无风险利率,事实上,导致了两个结果:
其一,中国的股市,牛短熊长,因为估值一直被压制。想象一下,如果理财有4-5%,那么5%股息率的股票,谁会买?这也是为什么,直到这几年,居民无风险利率实质性大幅下滑之后,红利策略,才有了生存的土壤的原因。
其二,中国资管产品的销售环境,一度非常“恶劣”。存款是“贴息”的,保险是“忽悠”的,理财是“报价”的,信托是“高流动性且高收益还无风险的不可能组合”,所以你才会看到,有银行,卖股基,宣传的是10-15%的年化收益率;甚至基金投顾组合这种理论上的“进阶模式”,在宣传的时候,公开的营销话术,写在购买页的,就是本组合的预期“测算收益”是XX%-XX%,堂而皇之。因为,没办法,不这么弄,就卖不出去,资管机构就活不下去。
好在,恰恰是这五年,我们看到,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发生巨变,一切的变化主线,都是打破刚兑,都是在降低居民端的实际无风险利率。
几个最标志性的事件:
1、2018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意味着资管产品开始打破刚兑,回归净值化。
2、19年开始,理财子公司陆续开业,净值型产品逐步丰富,尤其是在19-20年股票结构性牛市下,股债类产品崭露头角,但理财也开始有波动了。
3、信托公司实现“常态化”的破产清算,告诉投资者,如果大股东无力兜底,或者没有人接盘股权,你的投资可能会血本无归。
3、2020年4月和2022年11月的两次债市调整,对行业和投资者影响很大,投资者真切感受到资管产品,特别是理财的波动,也直接推升了整个行业的投教能力和需求。
4、现金产品新规落地,将现金理财与货基政策基本拉齐,现金理财收益逐步回落,资管产品无风险利率进一步降低。
5、今年上半年,整顿存款手工补息的“恶性竞争”。
6、今年三季度监管宣布的,未来保险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
一方面,不断打击刚兑文化,不断降低居民端的无风险利率;另一方面,在国九条的引领下,让上市公司及中介结构,意识到合规才是底线,真心实意的重视股东回报。
相信,只有至少上述两者相结合,A股,未来才有可能打破牛短熊长的局面,而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和所有的从业人员,也才能越来越好,实现谁专业谁赚钱,而不是谁胆子大谁赚钱的新时代。
一点碎碎念哈。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