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x星菜馆
题图:红x星菜馆微信公众号
最近在后台有“需要更多公募信息”的反馈,正好我们最近访谈了今年公募国证2000指数增强超额排名TOP1的基金经理招商邓童(数据来源wind),直接整理完做分享,了解今年表现好的公募量化都是怎么想的。
--------
历史文章分享过的公募单产品分析包括:
【22年股多精选1】大成高新技术产业刘旭,公募质量价值类新的NO.1
(以下数据来源火富牛)
其中:
2好1坏,他们所管理产品的净值天壤之别。2年时间匆匆而过,公募的管理和投资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以前买公募基金可以看数据、看理念,现在还需要看基金经理的心态。
心态不好,也许抑郁、也许躺平、甚至准备离职,这种状况下基金的业绩能优秀才怪。而对基金经理心态的判断,只能从更新的访谈、对话中进行了解,我们需要更积极主动、不畏困难的基金经理。
整体来说,主观基金经理群体稳定性目前良莠不齐,也面临复杂的监管变化,离职率大幅上升(数据来源:WIND):截至6月30日,年内离任的基金经理数量165人,基本都是公募主观基金经理,反而量化基金经理离职率比较低。
公募量化今年平均业绩大幅度超越私募,主要是公募在量化危机中的超额损失更小:
今天的访谈主角招商量化邓童,他管理的两类指数增强都名列前茅(数据来源wind,截止7月12日):
我仍然仿照之前访谈私募量化基金经理的问题结构,希望可以借用视角,去理解公募基金经理的工作现状,以及今年公募量化表现更好的原因。
1小时对话招商量化邓童
问题1: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个人经历,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接触量化投资吗?在招商的整个从业历程如何?
邓童:
学校倒是没做过,一毕业就在招商。专业比较对口,我本科是学数学,研究生是在厦门大学学习计量经济学。那时候量化投资跟现在差别挺大的。
21年之前专户搞了挺长时间,另外就是管社保。专户大概从13年开始,社保是16年开始接。其实当时做的跟公募也差不多,还是这套,服务社保其实产品线主要包括中证500、800和1000,所以相对来讲是更大的宽基。像国证2000都是后来才有的,包括一些风格增强都是这两年才有的,最早的时候就是中证800、1000这些产品线。
社保业绩还行,在全市场我们也能排在前几名,不一定都是第一第二,但是肯定都在前几名,因为社保的钱比较稳定,用模型就可以需要更加谨慎,因为不能上弹性特别大的模型。
公募的话最开始挂的CTA产品,先把几个大宗商品放到我这边,然后就是中证500指增的产品,后面才开始管理国证2000。
另外我看提纲了,你想问名下管理的还有债券基金是怎么回事,其实我只负责二级债基部分的权益仓位管理,它是比较低波动的产品,控回撤比较重要,那所以我们上的也不是单纯的指增模型,而是以回撤为目的,这里面我们的是在红利低波100这个指数上去做增强。债券部分是我们公司债券的同事来负责,目前来看,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问题2:
目前日常跟你一起做投研的团队成员,现在大概有多少个人?
邓童:
一开始指数和量化在一起,部门是十四个人,现在指数和量化团队分开了,指数过去了四个同事,还留了十个人在量化部门。
我们也就这些产品线,比较简单就是增强,核心方法论是一样的,它都是量化增强方式。
所以最底层的数据库是所有人都可见的,研究员也每天在里面去挖因子,大家从数据库里去清洗,再到核心因子,因子库是只有一个,所有人都用同样一个因子库。
但在模型端大家可能有点区别,不同的基金经理怎么组合这些因子有一点区别,其实还是比较成熟的流程,因子是公开的所有人都可做可见。
不同因子之间搭配就有不同的效果,每个人对因子的偏好和理解还是有不同,各自留了一点余量,那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构建模型,我们现在有四个基金经理,研究员有四个,另外还有两个负责IT的同事。
问题3:
大家都可以看到和使用,那效考评怎么做?如果是一家私募的话,那可能就根据你信号的贡献,精确计算一下,然后给你发钱。
邓童:
首先就看超额收益,每个人产品线的超额收益是多少,只看结果。
其次,你不能每个产品的超额收益目标都一样,做2000指数的目标肯定是要比做300指数的目标要高一些,也比做红利的目标要高一些,所以一开始就按照历史的平均水平,给一个相对居中的目标线。比如说公募的500指数现在能做到的超额水平,举例4%为及格,然后每多一个点对应你的考评就多一点。
至于像私募一样,这个倒没有,我们只跟业绩挂钩,但是并没有跟规模挂钩,因为你一旦跟规模挂钩的话,很有可能是要盲目扩规模,所以并没有按照因子信号贡献的金额收益来分配。
包括研究员也有考核的,比如说每年的因子的贡献,哪些因子是你新挖出来的,包括实盘用的哪些因子,它贡献了多少收益。新因子是一块,老因子的贡献是一块,但是新因子反而我们还更看重一些。
现在大家竞争也挺激烈的,还是想挖一些新的因子,所以我们在新因子的考评上权重挺高的,这个对于基金经理和研究员都一样,只是研究员的权重会大一些,基金经理的考评会小一些,但大家都还要去挖因子。
问题4:
你有没有一些可以对标的管理人,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
邓童:
也很难说去跟国内的某一家对标,但是我们也每周回归一下公募市场上大家的玩法,看看每个人的暴露和其他情况。
公募打法其实分成几种,一种是传统的那几家,坚守在基本面的传统的线性框架里;另外有一些是比较倾向于用私募方法论,比如用机器学习这套模型,不太注重因子本身的逻辑性,只要有效就可以用的;还有一类可能就是综合,传统的因子模型用一点,新的方法论也不排斥。我们可能就属于第三种。
过去一段时间,确实机器学习方法论是比基本面的方法论弹性大,而且历史收益更高,你不可能不去了解它,否定它。我们发现其实两种搭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单纯的基本面模型弹性不够,而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拥挤度高,在局部时间里的回撤比较大。你把它放在一起,其实就还不错,我们机器学习的模型和传统基本模型的相关性很低大概只有0.2-0.3,甚至今年是负相关的。
菜馆:据了解,公募量化近似方式可能还有博时/鹏华/富国。
问题5:
如果投资人他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要在公私募里面去挑指增,那对你来说在公募里面做开发,和在私募里面做开发区别在哪里?你们为此做了哪些选择和处理,能否举一个例子?
邓童:
根据我们的观察,私募相对比较灵活。比如说投研,你如果是不是跟老板的关系特别好,想去老板聊或者跟核心基金经理聊都还是比较麻烦,都是销售对接你,真实的策略可能也只有老板和一两个PM知道,剩下的研究员基本不知道公司是怎么跑策略的,或者怎么调的。
我跟个别老板关系还行,所以也大概了解一些,私募老板把关的重要性还是很重要的,虽然很多研究员确实在非常努力,挖因子做模型,但是怎么用还是要看老板的经验和他的判断。
私募的研究员占比肯定是比公募要高的,他们投研人员配置是很高,典型的大厂模式,很多研究员去挖因子去做特征,做模型。老板建好归因模型做投研的归因,比如你这个特征贡献多少收益,按照贡献归因来区分。
私募这套工厂化的流程对于公募来话没法实现,首先我们的人员配置肯定是不足的,因为量化在公募相对弱势,肯定是主动管理那边人员成本更高,主动配置策略的研究员非常多。但公募的优势体也体现在基本面这一块,由于主动管理投研配置的高占比,基本面方向我们不会吃亏。但是在高频这一块确实处于追赶的状态,没有办法完全像,有个七八分我觉得也差不多了,再进一步边际改进的效果就很小了。
总结来说,基本面公募不怎么吃亏,但是在量价策略上公募要弱一些。
再就是有什么新的研究方向,可能公募比私募反应慢点。你看他们在国外的论坛上,或者国外的论文上跟踪是非常紧的。
问题6:
公司的基本面团队对你的策略现在有具体的贡献吗?比方说推票因子。
邓童:
这种我们其实还挺常见的,我们在2020年前后就这么干了,更早在社保里,2018、2019年就有研究员因子。那个时候发现有一些研究员推票的确非常准,我们就做了一个研究员的池子,让研究员在自己的股票池子里面做精选,我们再集合一起做增强,或者把他的股票得分拔高。实践下来2019-2020年这两年我们社保的业绩比其他公募的纯量化要好不少。
问题7:
我们拿招商国证2000增强看barra,业绩解释偏价值。这个是常态吗?还是说代表了你的风格?
邓童:
其实我们也不是一直偏价值,偏价值原因有几个,我们的传统线性模型,你只要是用动态打分的线性模型,最近它一定都是偏价值的,公募整体价值风格的暴露最近都是高位,因为价值确实已经强了两三年。你无论选半年周期还是选一年周期,甚至选两年周期,它都会指引你偏向价值,我们也不能逆着来。你硬要给调成成长风格不太好,传统线性模型是这样。
另外机器学习通常是做一些中长周期动量和短期反转,所以最后又有点偏价值,两端有点共振,当然这个共振还没有2021年那么明显。
如果说价值出现了比较大的反转,那模型回撤短期内是比较难以避免的。因为你的线性模型不可能反应的非常快,立马就调到成长上,但是我们也做了一点防御措施,有一个类似风格跟踪的模型,这个权重很低不是很高,一旦这次风格反转我们会用CTA的方法应对。
问题7:
目前风格预测基础的数据是基于七天、月度、半年还是多长的时间?
邓童:
传统的线性模型一般都还是比较长,如果你用因子的自相关性做统计,就是相当于你看一下因子的动量,比这一期这个因子表现好,但是下一期怎么样,就会做一个自回归,它其实大概是个U型曲线。
比如前半年之内因子的自相关性是逐步降低的,会有相关处理。无论你模型怎么做,都是最近表现好的因子给一个比较高的权重。它隐含的思路就是相对比较微弱的动量效应。但是如果你拉到一年左右或者一年多的数据,那可能他就有一点反转,但是再拉长一点你用两年或者三年的数据它也行。这个不能说是有什么学术依据,它确实是这么个表现。
所以最终大家做的模型都用的半年一年,特别短的像一个月或者是一周的,我觉得在基本面的线性模型里会比较少。但是高换手的不一定,高换手因子衰减太快了,你必须得大量淘汰因子,因为它识别的就是短期的交易模式。
问题8:
那回到产品上,招商国证2000指增整个产品跑下来,目前贡献度比较大的是偏基本面的还是偏非线性的因子?
邓童:
大概在六比四左右,虽然我们现在的基本面模型占比较高点,但是它的效率比机器学习类模型的效率要低,所以虽然在模型因子的权重使用上,我们只有三成左右是机器学习的因子,但是它贡献了四成多的超额收益。
问题8:
目前管理的产品,它有主动的风格暴露吗?还是说它是一个被动的结果?
邓童:
我们其实没有一定要暴露风格因子,它既然是风格因子你就没有必要去特别主动的暴露它。刚刚讲有一点点风格择时,短期会做很少量的调整。
这些调整确实是风格因子,比如说价值成长我们有一个判断的模型,那个模型也跑了好多年了一直还不错,价值和成长它是有动量效应的,而且这个比值的动量效应还挺强的,但是除了这个之外,我们不会主动的去暴露风格因子,毕竟风格因子是风险因子。
回到一个悖论,比如说barra的风险因子里面,它有一些因子在美国他过去能解释收益,但是现在解释不了收益只能解释波动,但在国内可能有些因子的衰减并没有那么大,就比如说像估值类的因子,它其实在barra是个风险因子,但是你对这种估值因子做修正,它还是不错的阿尔法因子且没有特别明显的回撤。
所以我们并没有把估值严格的认为是一个风险因子,barra那几个估值因子我们还是控了一下,我们会暴露其他的估值,另外比如说分析师因子在barra模型也是一个风险因子,但是事实上你也没有必要完全的不暴露它。
但是有一些因子你就得控死,就比如说像市值,我们控的还是比较死,我们也认为没有特别强的行业预测能力,所以我们就把行业也控的比较死,另外有一些局部造成大波动的因子,像非线性市值我们一般也控制。
问题9:
想聊下小微盘,前两年公募出现了一些神基,比如金XXXXX,之后这种类型的产品风格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邓童:
小微就看你怎么定义,如果是wind那个微盘股,是400个最小的票,我觉得可能是有一点点问题,因为现在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各种退市等问题。
看微盘股最近的表现,他可能也很难恢复到过去,因为微盘股它主要是赚交易的钱,你去归因他也赚不了估值的钱,他只能赚交易的钱,有市值掉到最小400个票,有人拉一把就回去了,不断赚短时反转的钱。
它确实在过去是表现很好的策略,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去做微盘策略,主要原因也是担心杀微盘,过往也不是没发生过,在2016、2017年杀的也非常凶,所以我们一直也没有做,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看来我觉得监管对于微盘确实很不利好,至于你说的神基我觉得他可能现在也转了,我观察下来他现在的表现也不是那么的微盘了,还是比微盘要强一些。
我们早就做了微盘的剔除,但是小盘的话还真不好说,如果经济如果一直不起来大盘也很难拉起来,大盘起来的前提是经济要强于预期,但是小盘它但凡有一点流动性都还是可以,就像去年。
刚才说只要流动性没有太大的问题,小盘都还是有一些机会。风险来看,它又比微盘的风险要小一些,所以我们不一定说小盘不行,只能说现在有压力,但是也很难判断未来大盘就一定比小盘要强。当然今年到现在为止的表现,大盘肯定是要比小盘强很多了。
问题9:
估计凭现在你们业绩情况,追排名的钱很快就来了。对购买量化指数增强,超额收益追排名这种思路如何看待,刚也说了信号本身是有动量的,那实际上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有可能就匹配一种动量的效果。
邓童:
追排名这个事我是觉得肯定是有问题的,反正历史上来看,前一年的第一名后面基本上都不太好,哪怕是公募来看都有这个情况。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增强产品如果你暴露的比较极端,碰上了合适的风格那可能大家都会奖励你,像前两年你如果暴露的市值非常小就确实会很好,然后再多暴露一点价值那会更好。
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趋势它总是要反转的,你如果去追动量,前提是要延续,然后最好是追周期更长的动量,大家无论是买主动买量化,追的动量可能就是一两年的,这一两年动量刚好见顶,所以基本上都会买在高点,我感觉是。
我们也不是想做短期的组合,还是想尽量稳健一些,如果每年都维持在一个还可以的排名,那拉长期看就还行。
今年有点特殊,国证2000指数上大家一看是小盘肯定上多一点机器学习,历史的回测收益也是更高的。所以今年年初的时候,杀这种微盘杀的非常凶的时候,有些人就要面临抉择了,是不是要止损。私募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是不是要止损,能不能扛得住,扛不住了那后面的弹性就弱一些。
有些家扛住了,后面的弹性也还是可以,但是我们一开始做的就是比较均衡的策略,没有因为是做国证2000就想让它弹性放大。在量价模型杀的非常凶的时候,我们基本面模型还是正常的,所以也就不需要面临这种抉择两个形成了互补,那段时间我们的超额收益没怎么回撤,我们就不用考虑机器学习是否能扛得住的问题。
所以今年对于我们这种比较均衡的配置,是比较有利的市场环境。
问题9:
再单独问一下,其实我们都默认单一策略取得了超额第一,后两年要继续保持可能性很低。
现在咱国证2000增强就是第一,虽然刚才也说到了,是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其他的竞争对手数量不多又出现了一些失误。在这个时候做了哪些准备,除了风格的择时模型加了一点权重之外,还有没有额外的准备?
邓童:
一方面是风格择时模型,另外一方面就是在新的因子上,我们还是想做更多的尝试。虽然说新的每年都在挖,但是你只有在有新因子的时候才会想对模型做切换,没有看到更好的因子一般不太会对模型做主动切换的,所以我们还是想看能不能搞点新因子。
比如说,原来我们市场内ROE其实是一个不太好的因子,但是我们算了一些,像海外ROE确实还可以,比国内的ROE要强,包括海外ROE的波动性。我们把它加到模型里,它或多或少能给我们模型带来一些相对成长的结果。
另外就是机器学习,我们也在迭代,比如大家最近都在搞什么神经网络,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再加一些。
问题10:
咱们现在机器学习算力上面的投入大不大?
邓童:
算力倒也还行,我们有两个A800,反正也够用。
问题11:
我们了解到有的量化管理人他把2月数据段单独剔出来不用了,对咱们来说,2月份有很大的不同吗?
邓童:
我们倒没啥不同,有几个原因,因为我们都是用十年以上的数据,这十年的数据其实样本量是很大的。
基本面的模型反正一般都是从2007、2008年就开始跑了,要证明长期有效你才会用它。所以你把一个月单独摘出来也说不过去,历史上也不是说没发生过单月波动这么大。单月超额收益回撤确实是很大,但是在整体波动率上来讲,也没有特别到需要把它单独摘出来。
我们的这个学习模型其实也是用了十年以上的数据去训练,滚动窗口是十年,所以你把这几个样本加进去那它可能占比1%,对模型的影响不是那么大。
之前听说有些私募训练模型只用三个月的数据,那只用这么短的数据去训练模型,可能确实会干扰你。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做法,但我们没有用这么短的数据去训练,影响不大。
问题12:
程序化交易新规正式要执行,其实很多量化投资人还是比较担心现在量化方法论的未来和前景。怎么看待现在监管对量化的态度方针,还有具体到未来方法论和衍生策略上面它会如何变化?在你看来是有什么可以分享的东西?
邓童:
这个新规对我们影响不大,确实有很多标准我们也够不着。另外就是说市场传言无法证实的消息,比如说对于持有时长比较短的费用什么多收一点,如果这个执行了那可能也会影响很大,我觉得这都还不确定。
然后另外包括像托管新规,1000万以下要给一个限定时间清盘,我觉得对短期的影响还会比较大,因为确实1000万以下的产品的从数量上来看比较大。特别是对于私募比较集中的,短期内我觉得还是会有些影响,当然长期来看的话我觉得会回到相对正常的状态。今年很多公募超额收益回暖,基本面模型回暖,确实会比前两年要好一些。
问题13:
现在底层研究上面有使用到level2的数据吗?
邓童:
Level2的数据我们其实用了一些,但是很少,它对于基本面模型帮助不大,然后你用人工加工的一些特征放到这些基本面的模型里,其实也作用不大,都被解释掉了。但是对于量价类的模型会有一些改进,就是你把一些订单数据合成,做一些特征会有改进。我们研究过,但是真正投入实盘还没有用到level2的数据。
加工过程比较费劲,我们一看模型就这么一点,好像也划不来,对于分秒必争的策略来说确实需要去做,对于我们来讲,本身也没有那么重要。
问题14:
目前公募离职问题比较严重,怎么想的?
邓童:
这个问题确实是对大家的考验。
就量化部反正都还好,大家没有觉得对我们当前有什么影响,也不知道是该悲伤还是该高兴。我只能说我们肯定还是会比较稳定的运行,也没有感觉到对我们有什么特别大的挤压,现在奔私也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项,因为对于私募挤压更严重,奔私需要很大的勇气,放心吧。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