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已死?

任博宏觀論道
7107-06 13:40

作者:任博宏觀論道

题图:任博宏觀論道微信公众号


导读:一点小感悟

2015-2016年,笔者刚博士毕业进入这个行当的年份,宏观还处于当立或已立的阶段,虽然股市泡沫在那一年毕业的夏季破灭了,但彼时市场的信心还在,金融行业仍然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谈宏观或搞宏观总感觉高人一等。

毕竟,银行业黄金十年在拯救股市危机的大环境下仍然延续着,各金融细分行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包括但不限于规模、利润、职级,以及现在人们常常谈起的员工收入,而有人在股市泡沫破灭之后仍然心怀重回1万点的梦想,这个点位在今天看来已是天方夜谭。

显然,毕业时的憧憬并没有延续很久,因为发现梦很快就要破灭了。2016年10月,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个行业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那时的人们(包括懵懂的自己)还没有意识到。接下来的演绎大致是,2016年10月货币政策开始大幅收紧、2017年监管环境开始明显趋严并叠加特朗普上台后的中美地缘博弈加剧、2019年的包商银行事件、2020年的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以及疫情后的四年蹉跎岁月。

有因必有果,现在想想,大致有三个事件使得决策层对金融业的观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2009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2015年的股市泡沫破灭以及2019年的包商银行事件,这是读五遍《关于金融工作论述的摘编》之后的深切领悟(所以我建议您们也多读几遍)。

具体看,四万亿刺激计划让决策层对极度宽松的大放水刺激计划深恶痛绝,催生了“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都是无用之招”的理念,这大概是目前政策层面总是扭扭捏捏的根本原因;2015年的股市泡沫破灭让决策层真正看到了金融业的黑幕与乱象,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刻画的美好蓝图(如民营银行的设立实际上就是始于此次会议)在金融业基本戛然而止,整顿金融业的大幕就此拉开,这个行业像是一夜之间从天上落入半空中、无比尴尬;2019年的包商银行事件让决策层开始真正关注到中小金融机构这个群体,从此中小金融机构的噩梦骤然而至,也让监管环境略有缓和的2018-2019年成为非常短暂的一段回光返照时光。

从我的理解来看,“银行业黄金十年”大致始于银监会刚刚从人行脱离出来的2003年,当然有人把它定位至2005年或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然无论是哪一年,终点我想应该是在2015-2016年,即本人刚刚进入行业之际。此后直至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姑且可以将中间的这段时期归为“银行业白银八年”,这就是本人毕业之后所处的大环境。

进入行业之初,虽然主要从事研究工作,期间亦曾在业务部门待过两年,并同时兼任授信审批等职位,但我始终不太喜欢别人给我贴上“宏观研究者”的标签,而是多次澄清自己主要从事金融同业及政策研究,平常的宏观研究只是附庸,但却无法回避。还记得,我刚刚工作的时候,任泽平、姜超、李迅雷等人还比较火,当然现在他们依然很火,但多多少少带一点苦涩;现在搞宏观比较火的主要是刘煜辉、洪昊、刘蓓这一群人,但此时已非彼时。

曾经搞宏观的人总是带着一股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豪气,现在搞宏观的人则需要深谙玄学之道和心理按摩之术。过去环境好的时候,搞宏观很容易,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说的越多越大声,市场主导权越大,因为有人听,所以大家都愿意说;现在搞宏观也很容易,无论怎么说也都是错的,对的也是错的,说的越多越大声,无力感越强,但大家还是都愿意说,即便没人愿意听,因为生活所迫、无处可去。

卖方研究有四大细分领域,宏观、固收、行业与策略,其中又以搞宏观的人学历和门槛最高。从我这几年的接触和感悟来看,学历高的人往往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风格上极为自负、性情上喜欢自嗨、观点上异常固执,而这恰恰就是中国宏观研究的弊端。在一个社会尊重规则、经济运行遵循市场规律的系统里,搞宏观的人往往能够如鱼得水,但现在并非如此。

在历史的垃圾时间里,搞宏观的人除了能够提供一些情绪上的宣泄外,已经无法提供增量价值,甚至连增量信息也无法提供。再进一步,宏观研究本身是关注中长期,或从短期事件里提取有助于判断中长期趋势的一些并不断进行修正完善,但现在反了,很多搞宏观的人实际上在做着类似搬运工的工作,只懂得信息杂糅与堆砌,且不自知。

比如,我熟知的那一群人,他们是怎么好意思在自己水平不行、专业能力不强或自己都没搞懂的情况下,把质量那么差的报告发出来的?而且还持之以恒地发……我实在不理解,但想想现在的大环境,似乎又能理解了。

当然,研究领域现在已经很难,完全没必要相互伤害,抱团取暖才是理性选择,但很多事情可能已经无法改变,你不伤害别人,就要等着被伤害,我想存量世界里的逻辑大概就是这样,总要有人先买单、先付出代价才不致大家最终都要买单。

中金员工跳楼事件、建行与民生银行北分大幅降薪事件等均表明,这个行业已经从2003-2015年的黄金时代、2015-2023年的白银时代来到了此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废铁时代,现在笔者已经深切地感受到非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观感愈发趋同且趋于恶化,金融从业人员群体的内部心态也愈发割裂,金融业的牢骚也仅限于金融从业人员自身,而中金月薪从10万降至3.5万的新闻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对这一行业的排斥甚至仇视,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你会发现,金融业以外的人会觉得你很矫情,并且觉得您们这个行业不仅乱,而且很脏。

针对金融行业的问题,上面曾经提出一个反问,“从业人员不到两万人的信托行业为何管理规模可以超过20万亿?很多理财规模达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银行为何对应的员工数量只有上百人甚至几十人?金融从业人员究竟何德何能?”。对于这样的设问,不仅无法反驳,有时甚至还可能会产生共情,这很可怕。所以现在的大环境是,整个社会对金融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舆论氛围已经发生了变化,且极为不利、很难扭转,因为“见不得别人好的心态”始终存在,金融领域尤其如是,虽然它很可怕。

挤水分的过程很痛苦,但却是未来一段时期整个金融行业面对的最重要主题,它涉及的领域很广,不仅仅是银行的存贷款,还包括附属在金融体系上的诸多诸多,包括但不限于你从金融领域获得的成就、收入、资源以及社会地位等等。与之相对应,研究领域的挤水分过程也在持续,且可能刚刚开始,这种情况下有些投资失败、买房亏损、再就业难度很大的研究人员不得不在现有岗位上躺平式挣扎,如我熟知的一群人目前就属于这种状态,而你又拿它们没办法,因为这个环境下谁都不愿惹事,毕竟人生本就已很艰难。

那些享受过黄金十年、已经吃过螃蟹的一群人,这两年极为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甚至将其归结为其自身的能力。但懂的人都懂,黄金十年期间,你不怎么努力便可以获得很好,如果稍微努力一下则可以获得极好,这是时代的功劳,和个人能力几乎没有半毛钱关系。

遗憾的是,这一轮金融行业的变革,受伤最大的恰恰是后来者,而非最早进来的那群人,这无疑是极其讽刺的。改革本身动的应该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受伤的往往是那些非既得利益者,这就是现在的问题,因为既得利益者总是想办法把其它人先革掉。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之前畅想能够从金融领域获得的很多东西,都在离你远去,而作为既得利益者所拥有的那些成就、社会地位、职级和金钱对很多人来说实际上已经是遥不可及。

最后,笔者之前写的两篇文章,我建议您们再好好读读,即决策层对金融系统的态度金融行业快被整抑郁了。毕竟这个时代,人可以妄想,但绝不可以妄言,否则连妄想也将不能。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

本篇来自以下专栏
0
好投学堂
第一时间获取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好投学堂」,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好投学堂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推荐阅读

0
0

评论

你来谈谈?
发表

联系我们

邮箱 :help@haotouxt.com
电话 :0592-5588692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航空商务广场7号楼10F
好投学堂微信订阅号
扫一扫
关注好投学堂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18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