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布丁的投资笔记
题图:小布丁的投资笔记微信公众号
过去十几年,A股无数次打响3000点保卫战,大霄的“婴儿底”甚至已经能念小学三年级了。A股投资人无数次抱有的对新一轮牛市的幻想一次次破灭,取而代之的是“资产荒”和“资产慌”时代的到来。所以钱真的只能放银行了吗?其实啊也未必,事实上,每个还希望靠投资来实现保值增值的投资人,都可以并且应该建立起资产配置的理念。
01中国近几年资本市场回顾
2020年是中国主观股票基金投资扬眉吐气的一年,那年谁没赚个50%都不好意思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很多中小投资人也在20年底到21年初大量申购主观多头产品(这些中小投资人的噩梦也从那时候开始了...)。
然而这一波主观多头股票的行情在21年初随着白马蓝筹抱团到极致后戛然而止,沪深300也在那时候确立了近几年的高点,截至2024年6月21日收盘,沪深300指数距离2021年2月18日高点,跌幅仍有41%。
随后,新能源板块的一波行情给少部分主观多头基金以及市场上的量化基金续了一波命,中证500到2021年9月美联储宣布加息后开始见顶,中证1000则在新能源最后一波疯狂下,于2021年11月见顶(截至目前,两个指数距离高点也都仍有35%左右的跌幅)。
2022年,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发,从国外的俄乌冲突,到国内YQ以及保交楼事件出现,而美联储开启多轮加息这一灰犀牛的到来,使得国内各类股票策略无一幸免,区别无非是亏的多少的问题。债券市场在理财产品去刚兑背景下也一度出现大跌,当年仅有CTA截面多空和高收益债等策略表现尚可。
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叠加美国降息周期无限延后、世界政局紧张,A股里没有在上半年踩中中特估、AI行情,或者在下半年加入小微盘大军的主观股票和量化股票基本也不容易赚钱。高收益债策略随着地产债的暴雷,以及城投债的利率债化,收益预期不断下行。黄金和量化DMA策略成为这一年资金追捧的对象。
进入2024年,美联储降息计划继续一拖再拖,并影响了所有资产的价格走势。雪球、量化股票基金连续爆雷,CTA基本面策略的阶段性失效,银行不再额外给客户贴息,保险和理财产品连续下调收益率报价。红利方面成为市场唯一的热点,居民们也在连夜排队抢购票面利率仅2.57%的30年期国债。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上证指数年内已经几次跌破3000点、A股市场5300多只股票中至今只有16.5%的股票年内没有下跌、市场跌幅中位数在-22%。
可以说,这几年发生的一切,对于A股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这些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了市场的巨大波动。在这些巨大波动的背后,大家对于投资的信念不断被打击,我自己个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做投资,而不再是随波逐流。
02普通投资人也需要有资产配置理念
在金融投资理论中有一个关于资产配置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多种资产类别的投资组合能够减少投资组合的风险,增加潜在收益。所以如果你能够根据对自己风险偏好的认识,持有多种资产类别,并且选择可以得到真实收益且拥有弱相关性的资产类别,你就大概率会比持有单一资产要更好。
资料来源:上海锐联景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根据前文提到的,我们已经知道,在过去这几年,如果你只参与A股市场交易,或者是做商品期货交易,你也许曾经会在一段时间内有很好的收益,但大概率会在另外一些时间承受较大的亏损。而如果你持有的是债券资产,你也有可能在某些时间承受一定亏损,或者在更长时间获得低波动低收益。
很多投资人可能会感到迷茫,因为在他们看来,资产配置应该是大资金才有资格做的事。但事实上,大家可以实现资产配置的方式有很多。如果你资金量少一点,ETF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资金量大一点,你也可以选择类似于宏观策略的管理人的产品来替代自己去做投资,甚至你也可以配置不同资产策略的管理人来帮你实现资产配置。
关于用ETF配置这个方式,我做了个试验,就是分别去买股票、商品、债券三大类资产相关的指数ETF,去看跑下来的效果如何。
在股票资产里,我选用A50ETF、纳指ETF、德国ETF、日经225ETF,以分别代表不同区域的股票指数;在商品资产里,我分别选用有色、能化、豆粕、黄金相关ETF;在债券资产里,我选用的则是城投债ETF和10年期国债ETF。时间期限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算,截至2024年6月21日,时间跨度4年5个月时间,中间不做任何交易。(不做任何交易的逻辑在于,认为选取的资产是能够提供长期正向回报的资产;由于我们已经做了组合,所以个资产之间的低相关性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风险分散的优势,当然,另一个原因也在于,一般人其实很难选对每一阶段表现最好的资产)
从结果看,发现整个组合的年化收益率达到9.77%,并且能够做到年年正收益,期间最大回撤为-13.80%。如果把这个收益去与沪深300相比,期间相对回报则达到67.16%。
如果在去看细分资产的比较。虽然其中的商品资产和股票资产长期下来都是正收益,但期间都有过大幅波动(而如果你持有的是单一资产,中间都有可能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波动而离场),债券资产虽然年年收益为正,但长期表现远弱于组合。
所以啊,一般投资人想做资产配置,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不过当然,如果能在组合中根据宏观背景和市场的变化去做一些再平衡,那就更好了。比如,如果欧洲降息,我们去增配德国ETF;再比如,世界局势动荡,我们去增配黄金ETF。
但对于宏观大环境的判断,以及及时去实现组合的再平衡,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03宏观策略管理人可以信吗?
这几年,在研究基金的过程中,我也陆续接触了一些宏观策略管理人,在我看来,他们其实是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实践一种资产配置。他们会根据各类经济指标判断当前经济所处的周期以及大致持续的时间,然后根据经济周期选择相应的投资品种,并通过对大类资产的选择获取收益。
在国际市场上,这个策略是一个非常主流的投资策略,投资收益高于普通投资工具,而且高于大多数对冲基金策略。
国内的宏观策略发展相对来说则还处在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在证券类私募管理人中占比只有0.5%左右。这除了与宏观策略对基金经理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有关,更多的还是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大家的资产配置观念还没有形成(供给出来总是要有需求的嘛...),每类投资人都有自己特定的风险偏好,投资人要么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市场,要么追求稳定收益的固收策略。
不过这两年以来,股市不断低迷,债券收益率往下走,一些投资人开始注重投资组合的多样性,所以类似多策略产品今年也受到更多投资人的关注。
国外的管理人,比如桥水和锐联,进入中国都比较早,他们的全天候策略都跑出了不错的业绩。
而国内早期基本都是主观宏观,但主观宏观策略对于基金经理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而且主观的基金经理更容易出现集中配置的情况。如果对宏观判断对了,可能收益会很高,但如果他对宏观经济的把握不准确,导致资产类别的错配,就有可能带来产品的大跌(其实前两年很火的半夏就存在这个问题)。
前几年,一些主观宏观策略等管理人开始加入了量化模型,量化模型等“浓度”取决于每家管理人的模型发展情况,做的比较好的管理人就是把主要交易策略都交给模型,并将一些对市场的认识理解作为因子加入到模型里,然后让模型自己去跑,当遇到一些突发的宏观事件时,基金经理再去看是否做主观干预。从结果上看,这类模型里已经有管理人这几年做的相当好了(比如泓湖,这几年他们的宏观策略表现就很好)。
这两年也有一些做CTA的量化机构开始做宏观策略,整体跑的会更加稳健,波动更小。其中有一家叫远澜的量化公司,这两年开始用他们的模型跑宏观策略,并且分别用CTA和ETF两种形式去实现宏观策略,由于他们的策略相比于我前面提到的ETF策略,会有更多的动态调整,所以整体下来收益率跑的更好,回撤控制的也会更好。
资料来源:远澜私募
所以从目前看,虽然国内宏观策略还处在发展早期,但其中一些管理人已经实现了比较好的策略迭代,值得信赖。而对于主观的宏观管理人,则需要更多去考察基金经理的能力,以及研究团队的水平。
在未来,我相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人对于宏观策略的认知不断提升,国内的宏观策略管理人也会不断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强~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