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eagle小猎犬号
题图:Beagle小猎犬号微信公众号
上周私募传闻一出,小作文满天飞,实在看不下去,不吐不快。
最近不少机构客户开始灵魂拷问:私募有存在的必要吗?
其实,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套进这句话,地球离了谁不转?没有共同的目标前提,啥都可以不存在。
在目前的行业规则下,绝对收益策略和目标组合策略本来就缺得不行不行了,你说私募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和债券比起来,那点绝对收益的规模算毛线,但是,说句大逆不道的话,都按规模来思考必要性,熊猫这个物种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生态链条最脆弱的一环往往是小体量的,让它断掉,谁能预测完整的后果?
接下来有人要说,谁让私募出了那么多骗子呢?请了解一个概念:“沉默的大多数”。骗子有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钻制度漏洞。对于持牌机构来说,严格遵守资管新规、做好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本来是不会和骗子有交集的。
第二种:利用小众品种的估值漏洞和账户间违规交易。有漏洞把漏洞堵上啊!难道因为老鼠钻了洞,又抓不住老鼠,就要把房子拆了吗?
第三种:虚假宣传、策略变形、利益输送。讲真,这一类是最隐形的,也是考验业务能力的。但是,真的没办法吗?我在不同场合说过无数次,欺骗与欲望总是双向奔赴的!当我们对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有客观认知的时候,这类骗子大多无所遁形。
剩下的,除了广为人知的大佬、大厂,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了。本来想用自己的智慧做点小生意,不说利国利民,好歹也提供了就业机会、合法合规地为优化资源配置尽了绵薄之力(不用掰头说公募不就能干这个吗?看看这几年下来公募持仓结构的变化再讨论)。
现在突然说“你们都是坏老鼠”,真的有点伤心呐!
然后,说说谁有资格“评价”私募。个人观点 一家之辞 仅供参考 随便拍砖
首先是中立性。
如果大部分“评价”资格的所有者,收入来源中包含私募销售、私募交易,请问中立性在哪里?有很多人会说,持牌机构的业务是按监管要求隔离的,此部门不中立不代表彼部门不中立!呵呵!业务处罚降的是公司评级还是业务评级?工资和激励完全不看公司整体营收和利润吗?
然后是完备性。
完整的私募数据链条在哪里?数据商?托管行?登记公司?交易所?
市场上没有完备的商用私募数据库!
税收都可以倒查三十年,个人觉得这事儿但凡想干,无非是花钱、麻烦、价值够不够。
现行存量,活着的产品,其实也花不了多少资源,看谁来干罢了!
最后是专业性。
干得久,有数据,就算专业了吧?
行业整顿是为了啥?当然是为了高质量发展,对不对?
虽然有个大仓库,金银铜铁木头泥沙新的老的堆在一起,拿个筛子在门口一挡,像筛番薯土豆一样,漏不过去的是好人,上车!这不是资源优化,这是毁灭价值。
私募评价专业性的核心,在于资产和策略识别能力,挡住上述骗子中的第三类,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因简单粗暴的过滤而消亡,得到明确合理的标签,得以正常竞争,正常展业!
希望大讨论的结果是高质量重启的契机,而不是直接去死的无奈!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