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嘟嘟的投研CheatSheet,好投学堂专栏作家
题图:嘟嘟的投研CheatSheet微信公众号
资产管理机构的商业模型可简单概括为:
流量 * 转化率 * 人均aum * take rate
其中,流量指资产管理机构的产品能曝光的用户数量,转化率指曝光的用户群有多少能转化为产品的持仓客户,人均aum指持仓客户平均的资产规模,对所有资产管理机构而言中短期都是常量,take rate指资管机构的产品费率,按管理费/aum口径计算。
在新的监管形势下,公私募基金的经营策略可能会发生怎样的调整?
公募走向工具化
一方面,限薪事宜正尘埃落定。
较早时间,即有招商局集团旗下公募“300万以上薪酬缓发”的传闻。业内反馈,目前上报的薪酬方案上限同比折扣较大,尤其是银行系公募降幅明显,远低于此前传闻。有基金公司上报的年薪上限仅百万元出头。
财联社
坊间传百万年薪成银行系公募薪酬天花板。假如是月薪3万、年终奖64万,大概税后70万。再加上考核完成度以及奖金强制三年递延的影响,能者或将离开公募行业。
另一方面,持续降佣还将反噬公募的投研水平。相对而言,公募更依赖外部投研(可能组织庞大更容易产生信息孤岛),是凯盛等专家库以及各家券商研究所的大金主。降佣后卖方降本增效压力也骤增,服务本就下降;加上降薪后老师傅的出走,最终公募的投研实力很难不受影响。因此,
投研依赖度更低的ETF或是发展首选
这几年ETF发展势头迅猛,今年已经达到30%,与主动管理的疲态形成鲜明对比,未来仍将强化这一趋势。
注:权益类公募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中的偏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型。
如《嘟嘟的碎碎念 · 即将进入黑铁时代的金融业》所提到,随着宽基和行业ETF被卷完之后,SmartBeta ETF的竞争将提上日程。
回到开篇对商业模型的讨论,公募对比私募最大的优势在于公域「流量」。「take rate」的下降虽不可逆转地降低了商业化潜力,但从目前管理费的1%到对标国际的0.2%预计仍有不短的时间窗口,看哪家能保持规模增量不掉队。
SmartBeta ETF是蓝海,像Barra诸多因子也就小市值一个目前落了地,这方面的天然流量仍有巨大挖掘空间,未来会有涌现更多的金元顺安元启/中信保诚多策略。
私募走向高夏普
私募方面,降薪的大刀虽未直接挥向从业人员,但不等于日子就好过。五一发布的运作指引明确提到:
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向不存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委托关系的机构或者个人提供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除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其签署该基金代销协议的基金销售机构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展示和传递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
结合各方消息,监管似乎希望将私募局限在私域,未来获取公域流量曝光的机会将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对于绝大部分没有IP加持的私募管理人而言,势必难以与公募擅长的策略类型竞争。因此,高夏普的绝对收益或是私募发展的出路。
从商业模型角度,没有流量优势的私募只能在「转化率」和「take rate」两个维度下功夫,这两者的核心都是客户粘性,或者说差异化:私域客户之所以选择私募而非公募,一定是私募提供了公募无法提供的产品。
怎样的产品是公募无法提供的?
一方面是监管暂未开放给公募的策略,如高频、CTA、套利等,但注意这种策略类型毕竟是制度红利,一旦监管发生变化,竞争优势将坍塌于顷刻之间。
另一方面则是愈发复合的策略。能做一两个SmartBeta的管理人很多,能同时做好十个八个低相关SmartBeta的管理人凤毛麟角。如《基研CheatSheet · 组合投资是正道》所提到,低相关的多策略能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持有体验,比如更低的回撤幅度、回撤周期,更高的夏普,从而让管理人获得更高的「转化率」和「take rate」。
小结
总的来说,在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下,公募基金的出路或在于低成本产品创新所获取的流量曝光,而私募基金则在于更好的持有体验所带来的高转化和高利润率。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