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arpe3 alliance
题图:Sharpe3 alliance微信公众号
最近很多投资人问,为什么他们买的产品曲线总是买前和买后预期差很多,这篇写写一条曲线背后的事。
随着近些年量化的内卷加剧以及本身市场的大环境向下,挖掘alpha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两三次风格和市场方向上主观的选择正确就决定了业绩的大幅差异,追求alpha明显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于是供给端产生了大量业绩优异但未来很难复制的产品曲线,而需求端的认知又没能快速提高到分析清楚收益来源的高度,再加上部分销售的择优式营销方式,也就产生了文中开头的预期差。
说完了问题,说说实质,目前这类变脸式产品总结下来基本上逃不出这两类崩盘原因。
1.钢丝绳上跳舞:什么钱都要赚,什么坑都可以避开的策略方式,听逻辑非常完美,通常采取主观+量化,量化负责日常交易,主观进行避坑调整,各种衍生品灵活使用,高科技手段应有尽有,解释历史业绩的时候头头是道,下投后实操期间策略黑天鹅事件常常发生,不如纯粹的普通策略来的靠谱。
2.探索不擅长的领域:比如做商品的开始掺入权益头寸,做量化的开始拥抱宏观逻辑,做主观的开始使用复杂衍生品期权来表达观点,做高频的开始做高波动资管产品以及几个人的私募搞出来多种策略产品线时都是值得要小心的时候。
当然,这些管理人层面“既要还要”的操作初心其实也是好的,即是满足投资人既要收益高又想风险低的预期,于是,这个恶性循环在不断周度排名的生态下,某一天开始不断崩盘,同时伤到了双方参与者,投资人损失了本金,管理人损失了市场口碑。
之后就衍生了一个投资人接着常问的问题,之后怎么办呢?
在这里我们一般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就是态度&成本的双重考虑,看看管理人沟通问题的态度是否坦诚,弥补措施是否诚恳,然后调仓到同类策略的成本大概估计有多大,而这个成本包含了因调仓而潜在损失的未来业绩报酬减收部分以及拟调仓标的和现持有标的的超额差。
其实每一场危机都是筛选合作方的高效参考,配置能力和交易能力一直都是投资收益率的决定性因素,之前几年因为整体alpha环境好,反而前者的占比不断被忽视,而未来随着beta在组合收益率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单纯靠挖掘有alpha的管理人已经无法实际解决问题了,如何判断管理人的交易风格和配置风格,贴好标签同时配置各类beta就成为了FOFer们以及职业投资人们现有新的蓝海。
下面将我们一季度调仓的逻辑思路写出来供大家做个举例参考。
比如说拿指增类私募举例,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主观类的指标把现有观察的子基金进行分类,比如说春节前负超额大于某个值且春节后正超额小于某个值的归于步步踩错区,整体超额最大回撤一直位于某个值以内的放在认真风控区等类似操作,给自身持有的子基金进行贴标签,再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以及产品的风格特性,进行对应选择性配置(下图仅为示例)。
而这个操作可以同样延伸到CTA领域,比如说我们可以简单通过考评3月份各不同类别的CTA管理人给我们的盈利贡献,以及3月之前的两年的最大回撤以及收益率来综合考虑这家管理人在同类策略类别里面是否算是在各自策略标签下风格清晰,收益可预期,同时整体磨损和收益都做的优异的。
最终,通过不断的事件和投后业绩分析以及与管理人投研的沟通确认,将自身组合的持仓子基金不断的优化成为风格稳定,每次交易错误的损失可容忍,长期收益可预期的一个个子基金个体,再通过科学的风险分散手段形成一个组合集合才是获取长期稳定的曲线的最终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