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eagle小猎犬号
题图:Beagle小猎犬号微信公众号
不知不觉四个交易周又过去了,节前大幅回撤的许多产品修复过半,貌似这场“地震”已经余波有限,快要走进被遗忘的角落。
有些朋友问,是不是可以重新布局了?毕竟已经出清了呢…
这个思路其实无数次出现过,也被无数次实践过,在很多曾经发生的故事里,出清后的重新“抄底”都是不错的选择。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问另外几个问题:茅指数回去了吗?还会回去吗?地产周期回去了吗?还会回去吗?生育率回去了吗?什么时候能回去?
凭什么我们就能违心地认为,这个世界是均值回复的呢?
在一个足够大的周期里,每一个中周期和小周期都是可以用类似的思路去把握的,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二十年让我们把许多阶段性的特征当做了永恒的真理。但是从2015年到现在,长达接近十年的时间,应该足够让一部分人看清楚,回不去了。
这几年我一直在默默观察那些宣称自己在进行宏观资产配置的管理人,期待从他们的行为中看到时代的变迁。很遗憾,我没看见。
有两种可能。一是我认为的变迁,在很多人眼里,是特殊的噪音阶段,市场终究回到过去的轨道里。二是我错了,我期待的变迁是我的唯心主义。
于是我重新学习过去七十多年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轮又一轮变迁,思考,如果我回到那个时代,面对未知的将来,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做量化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的一个词:样本外测试。
人类不但没有能力在当下时刻的现实世界里进行任何真正的、截断时空的“样本外测试”,利益立场更是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天然站在获利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信息茧房并不只存在于互联网上,互联网只是人性的折射。
当下的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未来二十年发展主线的覆盖和认知,与过去的顺周期顶峰相比,可能只有10%以下的水准。所以我认为,依赖投资逻辑的线性外推和均值回复思路进行投资,在现在之后的五年内都会非常痛苦和不适应。
最近被很多很多人问:量化怎么看?量化怎么办?
第一,量化只是个工具而已,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有没有人问“大哥大怎么办?”
第二,量化是广义的,它能解决的问题和覆盖的半径远远超过现在“高频量化对冲”这个高度被关注的群体所覆盖的领域,说过多次,这次不展开了。
第三,相比量化,还沉迷在茅指数从0.6回到1.0涨到2.0的人群更值得担忧吧!
回不去了!
打开我们的认知半径,承认时代的变迁,多关注资源去了哪里?新型人口流动趋势是什么?产业替代在地方和企业层面的逻辑是什么?灵敏的聪明新钱在干什么?
当你对这几个问题有答案,哪怕只是模糊的答案时,你就会感慨,新世界那么大,还骑什么自行车啊!
所以,相比于之前更多地用资产和策略属性寻找投资机会、定义风险,我认为今年的思路更多地应该聚焦在是否进行了断代式的迭代,或者有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迭代。背后是主观还是量化,是excel还是AI,根本不重要,没准是社会学和历史学?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方向选择超越能力、运气和技术手段的阶段。
迭代是有成本的、痛苦的、未知的,但我愿意承受这一切。因为:回不去了!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