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erendipityCamp
题图:SerendipityCamp微信公众号
风格配置
从1990年到2018年,表现最好的1.3%的公司创造了44.7万亿美元的全球股市财富。而最优秀的九十只股票,创造了整个美国股市总财富的1/2。
人们会说,99%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投资人赚钱的注意力。尽管99%的公司没有长期投资的价值,但并不意味着99%的公司不具备短期的博弈价值:就像A股市场的新年行情一样,一边押注红利既规避了下调,缺席了上涨,而另一边的题材轮动则经历了AV型波动,它们是充沛流动性的见证者并吸引了99%的注意力,大家最终都是原地踏步但感受却天上地下。
你不能说这远离基本面的99%的波动是毫无意义的——流动性溢价和情绪溢价也是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否则你怎么解释恒生的PE甚至跑输了纳斯达克的PS?
为追寻圣杯,每个人都在渴求一个兼具这些溢价影响的更具一般化的成功投资策略。
对此,美国著名的20分钟交易者Jeremy Russell给出了他的解题思路——在刚刚发售的新书《How to be a 20min Trader》中,Russell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证明了,交易技巧可以完全不依赖于难以预测的市场趋势,交易技巧也能够巧妙地避开意外市场崩盘的摆布。Russell实际上是通过观察研究,独立地发现了T0市场里最优调参的指增类量化策略。
而他独立挖掘的短线交易的圣杯,只需简单的三步:
- 深入了解游戏规则
- 忽略他人的教唆和噪音
- 跳出俗滥的投资框架独立思考实践
其中,后两步确实是避开拥挤策略的良方(见「非相关之旅」对冲投资的圣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这本书,交易的秘诀,往往外人都觉得很玄妙,但真的捅破那层窗户纸,往往都是很Low的交易技巧。
在量化大行其道的2023年,一些短线主观交易者,通过押注热点题材的首次分歧,精确利用波动性进行投机,也掌控了与量化资金博弈的主动权——而这里博弈的技巧,看起来也很Low:大都是基于图形的观察经验归纳——既然量化依赖图形,而不是基本面或常识,那么图形里自然就隐藏了收割量化的交易密码。
交易策略本身没有多么神秘,龙头战法,CTA策略,全球宏观债券等,虽然三者看起来完全不同,但他们本质上都可被归为一类,都是趋势跟踪底层逻辑的衍生物。
继续思考,那些基本面研究的方法,以更Low的视角来看,本质上不就是猜大小吗?只要同时猜对公司业绩的预期大小和其它玩家的预期大小,盈利的胜算就会更高(见「进击的AI」古典估值模型的式微)。然而,基本面研究往往过于倚重预测的有效性,对押错的风控关注不足,这往往造成孤注一掷之后的一蹶不振。
巴菲特这辈子只推荐过一只基金,来自Sequoia,结果其基金第一大重仓股(权重1/3)直接回撤了六七十个百分点,找谁说理去?
预期基本面的回归,本就是投资的一个侧面(见「策略之争」多解的市场与混乱之王),巴菲特经典的价值投资仅仅是捡烟屁股,而后人添油加醋的DCF逃不过周期的命运,全球站在AUM金字塔尖上的量化玩家告诉我们,价格和基本面之间的相关性相当脆弱。
纵观全球头部对冲基金,大都押注宏观和多策略乃至纯粹的量化,基本面分析策略已经不再主导行业风格:量化思维泛滥之势,如今已经不是学会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几条能用一辈子的原则”就能玩得转的时代了,就连主动选股的基金经理,都在有意无意的利用量化思维,搞起了一篮子标的的赔率研究——公司的故事线已经被因子“风暴”取代,基本面对价格的影响,其相关性只会越来越弱。
对于宏观对冲,科班出身的精英们已经能够熟练地研究一个经济体,拿着放大镜去研究央行,在通胀和增长的博弈中做出预测,并时刻操作对冲工具应对预测错误的风险。
多数的回报来自于少数的机会,但难在事前辨认。对冲真正重要的不是口出莲花确保预测的准确性,而是利用交易工具从市场的即时反应里挖掘套利机会的能力,即便犯错也能全身而退的能力。不做预测,敬畏市场的永恒立场是对冲策略压制Buy&Hold长期主义,盛而不衰的重要根基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越来越不吃香的原因——他们从来不肯认错,平台公司更希望通过星探机制挖掘到各个细分领域怀揣有优秀策略基金经理,如果事实证明他们选错了,他们就可以马上换一个。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很难苛求他们主动思考自己看错的风险,以及如何应对这样的风险——最友好的自然还是回到均值回归逻辑的长期主义——你很难看懂统计套利和量化中数学参数的底层逻辑。
但全球投资的思维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轻预测(「神棍的断离」轻预测的博弈),少主观(「猴市观察」主观交易的绝境求生),多分仓(「最佳双擎」博弈策略与凯利公式)的特点。
其超额除了杠杆之外,通常来自非相关性(见「非相关之旅」对冲投资的圣杯)所看重的“孤岛产业”,比如能源的季节策略,医药的事件驱动策略,私人股本管理公司等等...
至于多策略之后,资管的未来会不会有新的趋势,这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只能留待将来去回答了。
放下骄傲,习惯认错
如果不在每一笔交易中设定止损,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一切。单吊一个策略意味着过度的风险暴露,通过低相关多策略平铺,继而对有效的策略放大头寸,是活下去的长久之计。在实践中,多策略平铺需要通过硬止损来截断向下的风险。
不管你是什么策略,不做风控最终都要关灯吃面——对于投资平台如此,对于短线交易者更是如此,即便有很好的策略,但哪怕是只有一次由于未能根据纪律,在小幅亏损时退出,而是继续持有,并希望反弹后获利卖出,你也会永久地抹去此前的所有利润。
没有必要因为错过机会或蒙受损失而责备自己或贬低自己,因为对于头部机构而言,预测错误也很正常,而一切损失都与交易纪律有关,而不是来自个人研究或性格品质。只需要设置并专注于止损的纪律,而不是在损失惨重之后自我贬低。与遭受巨额损失的打击相比,承受一点止损的痛苦,要容易得多。
从微观交易来看,止损通过卖单来实现,卖单有多种类型,比如市价单(以当前价格卖出)、限价单(头寸上涨到某个点位时卖出)、止损单(头寸在下跌太多前被平仓)、OCO单(One cancels the other,限价单和止损单的线性组合 )。
尽管不易察觉,但前两种卖单都存在交易妥协的可能——妥协就必定带来损失。真正重要的是后两种卖单——它们均是针对最坏结果的预案,也是交易者能够截断损失的关键。
尽管卖出看起来很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及时割肉止损。不愿认错的我们,自尊心总会做交易的拦路虎,让我们在套牢的时候深挖价值。骄傲的心理总是妨碍我们违背止损的策略。
市场市场陷入情绪化的波动,当极端情绪控制指数的时候,所有资产之间的相关性都会突然增强,所有的资产都在同涨同跌。原本差异化的策略价值开始趋同,所有的因子(甚至那些策略并不拥挤的因子)都突然变得平庸。
具体的例子来自A股,自从指增长期跑输中性,微盘杠杆策略就开始变得拥挤,融券监管放大对冲成本后一度导致了微盘策略崩盘,这之后便是两次叹为观止的盘面反转:微盘的自救,和清盘后渐渐走向仙股化。每一次反转,市场都用极致的情绪表态。
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是要重视止损的纪律。正如格雷厄姆所提示的:“所有伟大的想法都可以同时、系统地破灭。”
YOLO(You Only Live Once)及时行乐和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踏空,这些难以克服的心理陷阱相互交织,总是利用短暂的盈利促使交易者骄傲并敢于冒更大的风险放大头寸,而市场正是精准地利用你一时的骄傲毫不留情地掠夺你的大部分财富。
风控的核心是事前准备,尊重博弈的残酷性,并习惯于认错。只有做好止损的预案,才能够在面对选择时坚定不妥协地执行。
杠杆堆积和策略拥挤(过度的相关性),几乎是每一次市场危机的源头,市场玩家选定的交易品种,组织架构,风控策略(barra模型的使用也相当拥挤),策略配置都有可能趋同,趋同带来必然的市场崩溃。而坚守风控的底线,严格止损则是活下去的必由之路。
远离网红
净值管理人常常不务正业,做起了流量管理,俗称网红。想要成为网红,就要学会“预测”——这门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生意,他们知道,流量远比市场更容易操纵更有利可图。
然而,预测始终是一门技巧,而不是学问——预言家最大的困扰是,世界运行的肥尾本质决定了(见「嵌套误差理论」肥尾世界的未来哲学),一旦开始总结并归纳什么一般性的想法,事后往往占据被动。
你预测了100件事,10件成真了,就有10个日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如果你只预测了10件事,只成真了一件事,那这可不妙。为了宣示话语权并引流,预言家必须立场多,表态多,条件多,隐喻多,结论多。
流量主理人喜欢“新范式”“时代告别”的宏大叙事,高屋建瓴,对他人的失败指指点点,冷嘲热讽,却又不真正理解个中奥妙。他们自己如同是上帝,自以为看透了一切,超度有缘人,但却忘记了,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空谈,而是来自实践和亲身体验。
喜欢空谈的人注定不会挖掘到市场的圣杯——因为他们热衷于布道,追求概括性的方法和结论,但真实的市场博弈恰恰没有普遍的结果——市场的结果往往是例证式的,只取决于市场本身运作的结构和参数,而这些都是动态调整的。
置身事内地参与市场,博弈中任何细微的洞察都会立即被交易者用来交易以获取利润——这是空谈家无法感同身受的。博弈的视角下,交易者深知,每一个人的决定都取决于其他人的决定和对未来的期望——战略相互依赖的套利因果链条本身就不是预言家能够三言两语简要概括的。
对市场有期许的个人投资者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与这些流量寻租阶层划清界限。圈用户,立人设,发产品,卖课包是他们的一贯套路。
"相信相信的力量"存在用户粘性,我们总希望在投资的路上找到领路人,但投资的难度已经不再能够被投资者教育所涵盖。个人投资者更加务实的立场是: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基金经理那里消费,获得投资者教育课包;在提供有形价值的基金经理那里交易,寻求纯粹的市场回报。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都说市场难以捉摸,别人通过幸存者偏差甚至寻租意图总结得来的真理,换一个人来用便不再是真理,这是投资世界的常态。自己的技能常常被不确定性降维打击,要想战胜市场,首先就要忽略市场的噪音打破成见,坦诚面对自己的困惑。
不如亲自下场,个人投资者的优势在于,独立的外来者往往更具慧眼,他们没有被培养出墨守成规的集体偏见思维和学科体系思维,他们比那些沉浸在符号,策略和意义的术语中的专业人士看到了更多市场的奥秘——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语来描述这种外来人的独到能力:非潜意识偏见瞥视。
筹码差了自然会跌,涨多了自然有人发慌,踏空的人带着杠杆进场就一定有人专门收割他们——大多数时候的市场,都充斥这些基本的不值一提的套路和常识,而那些广为流传的消息和博取流量的说辞,也大都用不着深入研究——这些信息都是事后的,一旦你因此而上头,就将丢出你最重要的筹码:先手优势。
市场始终为善于观察的非潜意识偏见瞥见者敞开秘密,并让他们窥见到市场中(有限而又宝贵的)可预测的交易模式。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