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请远离投资(下篇)——2023年年度总结

估值逻辑
16301-31 10:17
好投课代表敲重点啦!!!投资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事业,充满绕不过的路和躲不开的坑。成功投资需要有足够承受巨大亏损的资本,经历7~8年的数字整理和专注思考方能认清世界。亏损是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费虽贵但必须学到东西,否则白交。

作者:估值逻辑

题图:估值逻辑微信公众号


三、自由市场、无监管下的自我走向毁灭——主观投资十年的高点、强监管的十年

“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撒旦归撒旦。”

中国的资管行业用了二十年时间走了美国百年的路程,我们回顾美国资管历史能看到很多中国股市的影子。

1896年到1898年是道琼斯指数从28点涨到78点的一场大牛市,也是我们一直讲的工业化起飞阶段必然有的一场牛市,中国股市在2005年到2007年出现的牛市可以类比美国的这场牛市——工业化起飞阶段必然会有一次牛市。

1899年到1930,除了1925年那一场突破向上的牛市,道琼斯指数二十五年时间都是以75点为中心的横盘震荡,不要以为只有我们打了20年的“3000点保卫战”,美国股市当时的“100点保卫战”打了42年,包括了完全享受一战战争红利的“咆哮年代”,1925年道琼斯指数突破区间上沿110点之后形成了一波牛市直到1929年的381点。我们看到了美国实现工业化起飞中段开始的一场指数震荡,和我们“打了二十年3000点保卫战”有异曲同工之处,世纪大崩盘后直到1942年道琼斯指数才打了最后一次的“100点保卫战。”

在道琼斯指数横盘震荡期间, “无股不庄”、“欺诈发行”、“股东运作”、“联合做市”、“欺诈股民”、“操纵股价”等等饱受诟病的现象盛行华尔街,1929年世纪大崩盘惹出来的滔天麻烦使得华尔街投资家们迎来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强监管——美国证监会(SEC)成立了。第一任证监会主席是当时深喑此道的约瑟夫.肯尼迪,对,他的儿子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约瑟夫肯尼迪之前可是华尔街黑社会大哥,那些乱象都是他玩剩下的,当了证监会主席后转身就和“过去的自己”一刀两断,强监管华尔街三十年。老爷子可是把美国当时的权贵和强势资本得罪的一干二净,如果不是因为罗斯福强势领导美国政权,小肯尼迪能不能当上美国总统我们不知道,但是老肯尼迪一定没有好下场(另外多说一句,老肯尼迪跟罗斯福的关系特别好,在禁酒令期间老肯尼迪跟罗斯福的儿子一起开了酒品贸易公司,大赚特赚)。

1942年道琼斯指数最后一次“100点保卫战”之后开启了向上的二十三年,最低点当天就是中途岛海战。只有到1962年美国股市才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有了赚钱的印象,在1942年到1962年这段时间美国股市的主要作用是给上市公司提供融资,要知道美国股市从1800年到1960年一直提供着高于国债的股息率,只有从1960年之后股息率开始长时间低于国债。也就是从1962年开始美国人逐渐接受股市,美国的公募基金迎来第一次的发行浪潮,从1965年开始华尔街塑造了大量的股神,其中一位是 “富了自己,专坑他人”的华尔街之王蔡志勇。如果说中国资管行业的机构化业务是从2020年开启的,那么1965年美国就开始这项活动了。然后就是1968年美股见顶,横盘震荡十四年,勇猛的蔡志勇把顶峰时期募集来的2.7亿美金(按照占当时资管全规模计算是超过木头姐的规模)在三年时间亏掉了75%。我们还认为中国公募基金最近三年出现的情况是我们独有的吗?这只是别人经历过的事情!况且美国的公募基金在三十年后又上演了一次。

到1982年,道琼斯指数14年的横盘震荡时间结束了,如果说从1932年老肯尼迪当第一任证监会主席开启了对股票市场的强监管,那么从1980年之后是对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完全放开监管的四十年,美国政府采用金融资本主义,对金融资本全面放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四十年,全球仅有这一个国家是这么做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是金融自由化带给世界的金融危机。

研究金融历史的我们会发现从1932年开始到1968年这三十多年时间,世界上发生的经济危机极少有金融危机,而在这之前和这之后全球每隔十年有一次大的金融危机,我偏向认为这是监管机构对金融产业的强监管带来的三十年的缓和期,可以说这三十年是金融机构被限制的比较严重的三十年,同样也是世界金融没有惹祸的三十年。

我粗略地讲了一下百年美股的一些历程,实际上美股的历史要比这些内容精彩的多得多,从中我们能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也能理解过去三年所发生的事情也只是我们经历他人曾经经历的河流。只要金融市场反映的人心人性不变,那么我们必然会经历相同的事情。

从这些历史上我们也许能得到一些结论。

1、主观投资十年的高点已见

主观投资本身带有十分强烈的个人色彩,不适合以大型机构形式运行,根本不需要弄投委会、投资部、研究部、风控委员会等实业组织机构常用的一些部门,这是独狼,严重依靠一个人的判断和能力,所谓的投研力量强不强不是来自人数,而是主要负责人是否具有超凡的认知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气魄。公募基金这一次享受到历史性的非标转标的财富大迁徙红利,从2.6万亿规模到了高点时候8万亿规模,总共拿到了6万多亿资金,涉及到了各大渠道和社会的各阶层投资者,“全面炒股一定是一地鸡毛”,如果在高位时候能多考虑些风险也许大家还不会有这么大怨言,结果在考核机制等因素影响下,集体性的给社会亏掉接近3万亿规模,可以说闯了一场大祸。请问谁还会轻易相信主观投资?主观投资的信誉荡然无存。“如果说2018年我们是个笑话,那么我们现在就是可笑的诈骗犯”,这是同行给我讲的段子,讲的如此心酸,两句话把我们整个行业面临的尴尬处境说得淋漓尽致,“可笑的诈骗犯”是我们所有做主观投资多么大的嘲讽。这是信任的严重丧失,这种丧失要整个行业用十年的时间去弥补,从美国资管行业发展的历史,三次信任大丧失都要经历十年时间甚至十年以上时间去弥补。不管这里面有多少做得好的投资经理,例如那个1937年用老婆嫁妆开始买保险股的戴维斯也只是个人的成功,不足以改变行业在社会中的认知。即使是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会遭遇一样的质疑,“他能保证后面继续做好?之前买的产品的基金经理也是五年好业绩”。

主观投资十年的高点已经在2021年看到了,剩下的就请各位做主观投资的基金经理自求多福吧,时代变了!信任在那一场变迁中被消耗干净了!再次建立起信誉需要付出比之前高出很多倍的代价和精力。

2、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业十年的强监管——政府在做金融行业最后一块的强监管

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业是一定要做强监管,如果放任自流,以高薪和高奖金的形式而不做约束性限制只会出现内卷或者给社会创造无限麻烦。

我们从人性贪婪角度出发讲述了金融资本天生带来的恶,如果不加以限制和制约在人性贪婪的基础上能惹出滔天大祸,这一次的“机构化”就是资管行业惹出的一场“祸”。

“没有惩罚机制、高额奖金游戏规则、放任自流”这是“毁根三件套”,放到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摧毁一个行业所有的根基,例如中国足球,足球踢不好没有什么惩罚,只要给管事人足够多的钱还能继续留任在足球队中。这是最早市场化的行业,能从外部实业中不断地弄来广告赞助费,不需要踢好球,只需要会做人,给他人利益,那么就可以在这个行业中拿到高薪和奖金,一起分食从实业带来的高额广告赞助费用,球踢不好了可以把每一次的主教练拿来祭旗,之后内部组织机构的行为方式依然是“劣币驱逐良币”。

资管行业也是没有惩罚机制的,因为无法量化定性,投资方式能直接量化定性吗?能用数字评分的方式反应背后的人性和个人独特的能力吗?这一套量化评分标准第一个排除的人恐怕就是巴菲特,那还整啥?所有的惩罚制度就形同虚设。只要能短期做出成绩就能获得高额奖金,那是别人一辈子无法企及的奖金,为什么不做呢?做错了呢,大家都一样,是整个行业问题,那就放任自流吧。看吧,毁灭行业根基的三点都凑齐了。

所以我跟人讲资管行业和中国足球是一样的,“白天炒A股、晚上看男足”,这得多么反人性能干出来的事情。

在目前三要素凑齐的情况下行业如何溯本清源回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呢?强监管、限薪酬。和约瑟夫·肯尼迪所做事情一样。

1)强监管:“乱世当用重典”。改变行业和社会混乱的时候,一般都会把强力打击违法乱纪事件作为开端,倒查十年是最重的杀器。历史上改革者、治世能臣“赏、罚”二柄都要舞动起来,尤其是“罚”这个大杀器,这是社会治理的范畴,依靠缓慢减量的方式能戒烟吗?

金融监管出现的时候往往都是在快要出事的边缘,历史上很多大的金融事件不是国家让情况变糟,而是泡沫破裂了不得不去管,日本的股市楼市双泡沫、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甚至我们这次的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破裂,本身就是泡沫和高杠杆无法维持下的必然产物,政策只是催化剂。只有惹祸或者接近要惹祸的时候爸妈才会出来管管我们。

2)限薪酬:毁根基三件套中,高薪和高奖金也是诱惑大家走偏的主要动力,因为犯错成本很小但是获利巨大,都凭个人的良心去做事就很难办,人性经不起考验。如果说行业整体性犯错,那么一定是机制导致的,这是机制设置的问题。在目前机制设置的问题上,高薪和高奖金是个很重要的不合理机制设定,凭什么让没有经历过牛熊市洗礼的基金经理赚高薪?是对社会有多大贡献吗?是解决了国家什么重大难题还是解决了人类进步的技术问题?都没有,有的只是拿着客户的钱赌出来的高收益,有多少基金经理能做到8年年度不亏钱?又有多少十年期复合收益率到15%以上?如果没有的话凭什么拿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薪酬,比一辈子苦心做科研的工程师赚的还要多很多?那是不是不要去做科技和做技术研发了,都来做金融?最聪明的人做着最低级博弈的事情。我们说中国科技总是被卡脖子,但是又有多少人想去做科研和做技术攻关?是不是都想着进入金融行业拿高薪。目前金融行业薪资和其他行业薪资一定有一个是错的,劳动力报酬分配一定有错误的地方。

从我们说的角度出发,如果我们坐到监管层的位置会怎么样?大概率是要限制资管行业(基金、券商)的薪酬。资管行业赚的是社会发展和牌照的钱,银行、保险体系的薪资已经压了下来,那么为什么资管行业还能享受高薪呢?难道资管行业要比银行、保险对国家的意义更为重大?意义重大的是股票市场,不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基金经理“赚钱了自己厉害、目中无人”,亏钱了“市场问题、政策问题、经济问题”的巨婴心态也不好,除了给社会造成了各种麻烦,给全社会亏掉了3万亿,我们真的没给社会带来多少的益处。还有就是市场一下跌我们就编出来的各种不靠谱的理由,除了制造恐慌,我们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坏的分配制度会带来坏的结果,因为在勾引人犯罪。我曾经跟某大佬聊过资管行业的薪酬制度,有一个方式也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意义:基金经理考核采用公司实盘制,公司拿出1000万自有资金成立个基金经理管的产品,公开产品和公司实盘产品一样配比,自有1000万赚钱部分是基金经理的薪资和奖金,亏15%自动清盘,终止劳动合同,在离职证明上写明“亏损大,清盘辞退”。如果是这样,能改变很多的事情。

市面上很多人还抱着传统的思维看待当下的金融监管,认为不利于创新、不利于引进人才。我偏向认为这两点都有些过分美化金融创新的嫌疑。

金融创新没好事:历史上的金融创新往往没有对社会发展起到正向作用,除了让一群聪明人从中套利。从2012年开始的证券两融、2014年开始的金融自由化、伞形信托、大股东质押、2016年开始的信托大爆发、再到最近的雪球,乃至美国2003年开始的次贷衍生品交易。最后留给社会的往往都是一个烂摊子,然后做业务的聪明人从中狠狠地赚了一笔。

金融不需要太多人才:金融只需要完成最基本的业务,各司其职,不需要太多的金融人才。银行守住风险做好社会贷款、保险做好投资和负债的匹配完成保险受托责任、券商做好融资和服务企业成长、基金公司做好客户资产保值增值,这才是最基本的业务,各司其职才能井然有序、健康发展。金融人才的很多贡献是钻空子、躲监管、加速内卷、勇于豪赌。如果真的有天才,还有阳光私募基金这个口子,可以到这个地方去施展才华(以后我再单独写文阳光私募这个行当如何的残酷和悲凉)。

3、资管行业监管大转向

从1991年建立起三大公开市场至今监管层对资管行业的监管是以英美体系为标准,尽量的市场化。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也能发现种种的问题和弊端,英美金融监管体系(主要是美国)在新技术开发和孵育上有着很多优势,但是同样对没有监管的领域也存在种种的缺点,这样的市场并不会对全民有利,只会造就少数人的富有。

全世界的资管行业监管是两个模式的,一个是美国模式,另外一个是德国模式。有一本书《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里面讲的十分清晰,两种模式的特征和优缺点讲的很清楚,我建议金融从业人员都去看一遍,之后就能更清楚的看清未来的监管是一个什么样子。

“为实体经济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这标志着资管行业的监管大转向,过去二十年形成的经验都不适用了,要去参考德国资管行业的监管和现状,要重点考虑劳动力薪酬分配机制。我们不能一方面说德国的制造业好,反过来又要去享受美国的纯自由化红利,因为在经济发展的有机体角度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同时我们也看到美国三十年代出现了长达三十年的强监管,我们刚开始转向,老肯尼迪对股票市场的强势监管是否会出现?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这需要太强的自我牺牲精神了。

我们结合美国资管行业历史从人性的根源上看清了资管行业这几年怪状的原因,也看到了目前监管层做的系列举措,都是在有目的、分步骤的规范资管行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主观投资十年的高点,资管行业强监管的十年也许也会很快看到。为什么要监管?我们这个行业给国家惹出来一场3万亿资金灰飞烟灭的大祸,难道不需要监管和惩罚吗?广大基民“生活缝缝补补,股市挥金如土”,当年我们自己做的恶,是要十年去还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管行业不再是个可以值得憧憬的行业,奉劝年轻人轻易不要踏入这个美丽的地狱,

四、轻易不要以投资为生

人生不同阶段的时候想法是不同的,但是具有固定的相似性:

  • 20岁,初出茅庐,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天下尽在我手”;
  • 30岁,岁月洗礼变得成熟稳重,“天下之大,有我一碗羹”;
  • 40岁,备受社会洗礼和磨练,“天下之大,给我口饭就行”;
  • 50岁,经历人生百态,“天下于我何干,平淡是真”;
  • 60岁,人生思考倒计时,“有个孙子真好”;

年轻人的心理决定着他们敢赌、敢拼,尤其是内心还想拼。金融投资市场充满着各种诱惑,尤其是趋势向上过程中种种的造神和暴利给与年轻人的诱惑是那么强烈,类似赌场流传着“某个人在其中开了100倍的大奖”;进入机构后就能拿着远超同龄人的高薪,自我成就爆棚;每天的工作是奋笔疾书、慷慨激昂,讨论经济和公司时高谈阔论的精神头具有麻痹性;指挥千万、上亿资金买卖,如同指挥千军万马,获得的多巴胺分泌远胜毒品。而实业工作初期低薪水、每天无聊的日常工作、枯燥无味的学习和积累、长期的延迟满足、单调乏味的工作内容,比较起来金融投资充满着诱惑。但是我们能看到的种种好处仅仅是表面上的美丽,漂亮的曼珠沙华以最绚烂的形象展示给外人,却是通往地狱之门的彼岸花。

年轻人轻易不要踏入投资,这是一条不归路;

1、家里有矿——社会资源的对接、经历两次的爆亏

想进金融行业,那么一定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家里要有矿,因为这里决定了两个重要的事情,第一、能有足够的资源去对接;第二、能接受三次的爆亏而不伤元气。

金融行业是资源整合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花的一个过程,那么资源对接的重要性要高于投资能力的重要性,拿不来资源,怎么去做投资?没有资源靠风吹吗?所以美国的权贵子女往往都是去做金融,他们干的是资源对接的活,对接大量的资源后从中合理合法的分一点就足够了。平民家的子女才去做投资这个苦行当,做投资太苦了,而且能做出来的概率太低,哪有资源对接轻松。

要经历三次的爆亏:所有做投资的一定要经历两次以上的爆亏,一次也许还不够,要经历两次以上的爆亏,如果不经历痛彻心扉的亏损不足以让人信任。投资圈比拼的是谁活得久,不是谁能爆赚。你们看到那些明星基金经理、塑造的股神有多少后面还能听到声音?被消灭的投资冠军数不胜数,如果看到过去单年度业绩冠军一定要远离,因为99%的年度冠军都是赌出来的,必然会亏进去(所以我很不愿意参加各种私募大赛)。只有经历两次痛彻心扉的亏损,才能知道哪些是投资上的坑,才能避免以后亏大钱。“要亏趁小,要爆趁早”,基本上伟大的投资家都是经历过巨亏上来的,除了一个直接跟着格雷厄姆学习的巴菲特,其他都是反复爆亏几次,是那种痛彻心扉的亏,不亏的半夜不睡觉怎么能记住,怎么能去寻找背后的因素呢?怎么能成长?真以为看几本书就会做投资了?人教人教不会的,事教人一次会。

如果要做投资,那么一定要有能经历两次爆亏的资本,有这样资本的一般要么是亏别人的钱、要么就是家里有矿。

2、投资不可能做得长久——干到老是个谎言

如果是管理自己的钱,那么请无视我这句话,因为自己个人的钱是亏、是赚都是自己的,资本量大折腾到100岁都可以,例如巴菲特就是自己的钱。基金经理是最没资格用巴菲特来说投资理念的,因为我们做的是资管,是募集来的钱,不是自己的钱。

不要以为投资能干到老,绝对是个谎言,干到老的基金经理也许就巴菲特和几个长期低估值策略的投资大师吧,他们管理的都是自己的钱,他们可以不用在乎市场考核机制,可以接受跑输市场,每年赚个15%就十分开心了。请问做资管的基金经理能接受15%吗?能接受市场平均赚30%然后自己只赚15%吗?你能接受,客户不会接受,会铺天盖地的骂你无能。跑输是基金经理最大的损耗,比亏钱的损耗还要大。

投资很难做到老,量化投资是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开发策略和脚本,跟计算机程序较劲,跟历史数据较劲。主观投资受到时代迁移影响巨大,最近三年很多历史上的大佬都折戟沉沙,不是他们的错,是时代的错,适合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一个成长投资为主要内核的时代过去了。我从三年前就不断写现在是一个巨大的拐点,之前形成的投资框架要抛弃,很多投资的基础都不适用了。

主观投资能干到老,投资框架要能横跨三十年到四十年,至少要做100年的股市数据回溯,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和内核。绝大部分所谓的投资框架也就是能适用十年左右,而且还不能在宏观层面能找到理论支撑。我的体系框架已经足够庞大,但是我也只认为自己能适应到2030年,2030年之后我的框架也许也不适应了。这么算下来,从我入行到2030年,基本上就是主观投资的职业生涯期——二十年,超过二十年还能稳妥赚钱、超越指数的基金经理千万分之一吧。(删了吧)

3、如何能做好投资——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剑

大家看到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在台前上懂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咱们姑且不说这些是否反映真实水平,我们就从他们说的这些事情说起。怎么做到的?不能为了炫耀自己而去炫耀吧,要能把自己说的内容变现吧,不能今天说一套明天做一套吧,说出来的话自己要遵守,要对得起那张嘴不是,言行不一致是基金经理很大的恶,会让他人更加难以评价,咱们要对得起那个信任。想要对得起别人,就要把自己吹的牛都兑现,可以晚点兑现,但是要在三年内兑现吧,不能兑现还亏很多那就是“可笑的骗子”。

为了支撑慎重、审慎的话语,就要做最全面的研究,形成最完整、全面、可复制的框架体系。这不是几本书能完成的事情,是要经历过大量的基础训练才能完成的。

Image

我们用信汇泉的投资框架图做个案例分解。

大家都觉得我研究宏观很不错,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宏观和策略只是我们一部分内容,我们是用很庞大的分支体系去完成整个投资框架的构建。

比如研究体系,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看过2010年到2017年所有新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我们研究过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十年年报,绝大多数的行业我们都研究过,这是我们做投资的底气,我们能到去大型金融机构讲16个一级子行业的研究和投资框架不落下风,我们几个人顶一个大型研究所做的研究内容。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那是耗费无数的心血,每天12个小时的研究和思考,没有节假日、没有旅游,我周末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家看财务数据,用一个笔记本电脑研究公司的三张报表。八年的日积月累,我们心目中就形成了多种的框架,绝大部分公司的商业模式报表几个数据就能看清楚,我们能很快的看明白一个公司如何的赚钱、怎么样做能做得更好。当我们看的报表多了以后,自己形成自己的数据模板,我们分析公司的数据模版有460行、追溯十年的数据,分析行业公司对比的数据模板是300行、60列,研究公司是我们的绝活,因为我们很快就能从繁杂的数据中找到核心要素、看清楚公司的未来,并能给与公司正确的估值类型。不要觉得研究公司多困难,研究公司是研究中最简单、最初级的活,但是却是最基础的构成单元,最基础的构成单元的多寡决定了投资框架体系的可复制性,只看几个行业、几个公司注定是单薄的投资框架,投资是投资社会的发展,公司和行业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如果公司和行业看的少,那么对社会的发展是看不透全貌,必须大量的熟知公司和行业我们才能看懂整个社会运行的规律。

如何能做到观察细致、把握核心能力?

1)任何事情都要想两面性:没有什么事情只有好没有坏的,所以任何的事情都要去考虑他的两面性,反复思考好坏两面之后再做选择,所以好的研究者最开始就是怀疑悲观主义者,他们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然后找到能相信的东西;

2)求证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去思考才能让自己不茫然,在思考和各种思想面前要去学习考证,去辩证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一定要多方面去求证,有求证精神。在一个时期讲一个逻辑,那么这个逻辑放到历史上相同时期是否相同?是否还能适用?不能为了解释某个现象而强行解释,那只是解释用的故事,故事是不能用作投资的依据的。——思考而不学习,吾殆已。

3)要坐得住板凳:坐得住板凳才能有大量的阅读思考。如何能形成立体框架?学习都是先从各个知识点开始的,然后再学会如何的运用,点连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这需要无数的知识点的数量运用,类似高考刷题一样,不断训练形成思维记忆惯性,很多事情一拿出来就知道怎么入手,这就是研究的经验,我前面能看2000多家上市公司,也是因为我熟悉和熟练了,然后才能得心应手越看越快。这是经历如同高三一样刷题刷出来的成果,最后我对着财务报表能把公司重要的动作都看的一清二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季报看出来券商公司什么时候拿回来在2015年借给中证金公司的救市钱,哪些公司什么时候卖了这些股票,卖得晚的公司直接就能看出来管理层的不作为和推责。我对我的研究总监还比较满意,他研究了8年的农林牧渔,在这个领域可以称上农林牧渔的绝对性专家了,我能对他满意是因为他能坐得住板凳,能沉得住心思去做数据,研究某金融行业能给我列出来4800行的数据表,能给我弄出来160行的未来盈利模拟,变量数据高达30几个,竟然还能回溯十年数据。

4)由简入繁+由繁入简:从最开始的一张白纸到逐渐了解各个指标和背后代表的意义,再从纷杂的指标中跳跃出来变为简单的几个指标看清楚企业的价值。不要以为几句话能说清楚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那是要做大量繁杂的工作和分析之后才能用寥寥几语去讲,我给公司同事做培训的时候,讲医药、新能源的投资分析,每一个行业都要讲十分钟用以上,以为寥寥几句就能讲清楚的吗?而这个背后又是枯燥无聊的数字分析。大家从来看不到我分析高频宏观数据,我认为没有必要分析了,宏观的高频数据很多我都引到脑袋里,我自己的宏观数据模版有200多组数据,随时能打开,Wind的EDB数据库的数据90%我都翻过和做过长序列数据研究,之后我才能从这些繁杂的数据中跳脱出来,只去阐述我认为重点的事情。一定要经历由简入繁之后才能由繁入简,绝对不是去追求什么“大格局”而胡编“故事”,那就是不入流的营销诈骗。

5)以一以贯之:当经历大量学习形成多个点和线的时候,就要考虑用什么样方式能“一以贯之”,从中找到最朴素的逻辑,这个逻辑要能回溯和推演的历史足够久,不同的逻辑试用期不同,要寻找出不同的点,类似工程学上给定的边际条件,条件发生变化,但是验算推演过程是可以明确的。我们做投资的最反感今天一套逻辑、过段时期另一个逻辑,甚至前后逻辑还相互打架没有延续性,这就不是投资了,纯粹是新闻媒体的编故事,故事会投资。可复制的投资框架要做到像工程和科学一样,大概率能反复重复,否则就是靠运气的蒙。

6)十年磨一剑:这部分内容我不重复写了,在《中国的繁荣》一书305~306页中有详细的阐述。想要培养一个合格的主观投资人最少要经历十年,而且是枯燥乏味、无趣的十年,能不能达成还要看个人的悟性,成功率很低,万分之一不为过,绝大部分的基金经理都将沦为工作而不是去做投资,更加气人的是,当形成一套方式和方法后还只能应用6~8年,随时还要防范着投资策略失效,一旦出现一个漫长的不适应期也就毁了。

4、经受考验、备受折磨

主观投资是一项孤独的事情,一个好的主管投资者需要十年磨一剑,至少要用五年的时间去证明自己要比别人做得好,其中还要有一次远远超越别人形成十分响亮的知名度。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主观投资者的考验,而市场是对他最大的考验。

1)需要被人认可

主管投资基金经理往往是需要被人认可的,除非是他自己有很多的资金,可以不用带别人玩。只要想做资管就要被人认可,否则拿不到资金啊?那么如何被人认可?这是一个长期的活,在目前的情况下没有3年的接触谁信主观基金经理?没有五年以上的公开业绩凭什么会让人信服?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框架谁愿意听?没有言行合一的标准动作谁还会信赖?在被人认可这个层面是要备受煎熬的,我们以为我们掌握了屠龙技,但是别人却认为你是耍菜刀。主观投资想证明自己很好,类似精神病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我们只能幽默的说“状态良好,情绪正常,就是医生不让我出院”。

我有幸去祭拜周金涛先生,在先生面前我敬了三杯酒,其中第二杯酒我敬先生勤勉谦和、淡然度过他那五年的不适应期。从2010年到2015年,先生的大周期划分出现了错误,所以他说的情况市场上并没有应验,但是资本市场又是短视的,没有人去研究先生的绝学内核,只看个结论就匆匆略过。待到2015年先生重新划分周期之后犹如天人,金融市场的人恍然大悟,但是先生给与我们的时间却不多了。我能感受到先生的无奈和不适,一段长达五年的黑暗史。我敬佩先生拿着屠龙技能,被我这种凡夫俗子品头论足(我当时是真看不懂),还能淡然去做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从他的系列报告中能看到先生这五年研究的方向和痕迹,直至他的仙逝。大道五十,遁去的一,先生就是这“遁去的一”,让我等凡夫俗子站在他的肩膀上窥视一丝天机,先生用勤勉谦和、淡泊名利的态度给予我们一个新的榜样。

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当我经历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会怎么做?

基金经理都是服务员,都需要被人认可才能有成就,再好的投资没有人认可也是一堆粪土。

2)市场的考验——市场犯错时候的压抑、随时防止被市场收割

市场的考验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犯错时候投资者以及自己内心的压抑,另一个方面是要如履薄冰、防止被市场收割。

市场会时常的犯错,如果说市场永远是对的,那么请注意,因为这是趋势投资的论调,趋势投资的核心是跟随趋势赚取一段,拐点前撤出,核心问题是找到拐点、只赚趋势的一段,所以趋势投资注定就是追涨杀跌、高频交易试错。低估值策略就是利用市场犯错的机会,但是低估值策略有两个很大的缺点:左侧提前、反人性。市场犯错的周期有可能会比较长,会远远大于客户、公司的忍耐力,例如低估值策略在2019年到2021年连续三年的跑输,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的跑赢,那么如果不是特殊原因,做低估值策略的基金经理可以考虑下岗了,毕竟公司不养闲人。哪管你说的长期方向再对,那么短期论英雄的地方,这种压抑谁能说出来呢?我在九个月大幅度跑赢的情况做了三个月的回撤,回撤到了历史最大值,虽然年度看没有亏钱,但也倍感压力,甚至一度在怀疑自己的某些基本判断,那些三年回撤达到50%以上的基金经理也许要比我更为痛苦。这不是经历几次就能锻炼出来的,需要天生的“钝感力”。

不管是什么基金经理都会有自己的滑铁卢和不适应期,如何度过这样的时期?也许只有半夜惊醒对着漆黑的天花板才能想得清楚。

防止被市场收割:我一直讲,能做投资的和投资能做好的是两个相反的人格。能做投资的是性格坚毅、十分自信,但是投资能做好却是天天怀疑自己、如履薄冰。总在想“如果我错了呢?”;时刻对市场保持敬畏,认为市场的运行是不可知的。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为什么会被市场割?我就不一一阐述,以后有机会我专门讲讲亏钱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宏观错误、策略错误、估值错误、研究错误、风控体系错误、交易体系错误,核心一个标准——买卖标准错误。不管如何的自信,都要想着是不是错了,我在12月份初期还一度怀疑自己的底部判断是不是失灵了。

5、摧毁年轻人的精神鸦片——美丽的地狱之花蔓沙陀罗

投资这个行业是精神鸦片,很难戒掉,摧毁了人的精神,摧毁勤劳、踏实品格,然后还要面临中年失业的大概率事件。

精神鸦片:投资这个行业绝对是精神鸦片,第一、交易产生的人体多巴胺等同于吸毒,只要是进入这个行当,最难受的时候不是亏钱,而是放长假时间,不能交易、没有盘看了,会感觉十分的空虚;第二、在讨论公司时高谈阔论的感觉,绝对有一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的超然感,这种感觉可不是实业每天枯燥无聊的工作可以比拟;第三、手握重金投资企业,面对企业董事长等高管不落下风,种种逼问和抱怨的临高感;第四、无约无束的自由感,基金经理一般还是很自由的,说调研转身就走,平时没有实业公司太多条框约束,更不用考虑工作纪律。第五、不求人的自我独立感;

这四种精神鸦片吸食五年以上,绝对不想离开这个场所,去其他行业完全接受不了工作环境和约束。

摧毁勤劳、踏实的品格:好的投资太难达到,周边又有太多的诱惑和发财致富的案例,没有经历过繁华和世间百态的年轻人是不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在投资这个行当走偏太正常了。例如高谈阔论,上懂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后知五百,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比分零比五。从了解的知识和高谈阔论的劲头看,说做投资的是诈骗犯确实不冤枉我们。年轻人很容易陷入这样的精神鸦片中,然后丢掉了勤劳、踏实的优良品格。

“虚”是很多基金经理的经典型评价。

中年失业的风险:绝大多数人是很难从心理上热爱投资这个行业,因为太艰难了,“上辈子做了什么孽让我此生入此门”。吸食精神鸦片和热爱是两回事,区别就是对待研究的态度,我分享一个小窍门,看一个人是否足够专注、看他研究财务报表时候是否能在眼里看到光。40岁的基金经理不能给组织创造更高的价值,但是却要更高的薪资和待遇,那么组织机构很容易率先“优化”这样的中年人,只要是轻资产、人力成本占比高的生意模式都会做这样的内部优化,基金经理的路径大体是:大机构研究员——基金经理——中年失业(跳槽)——奔私、实业投资部、抱住某金主爸爸大腿、保险理财子准备养老、自己炒股——再之后可以说消失。基本一个套路,基金经理从机构离开五、六年之后绝大部分会在市场上消失。投资不能做到老的,中年危机要比其他的行业更为严重。

结合“主观投资十年高点”、“监管机构的强监管开始”这两个观点,我们认为资管行业去产能大幕已经拉开了,主观投资的基金经理生存空间将受到压制,唯有阳光私募基金这个史诗级地狱难度的口子留给主观投资的基金经理。

欢迎来到阳光私募这个悲凉、残酷的地狱。

总结:

投资是天下最难做的事情,如果想要做好,我们发现有很多路是绕不掉的,有很多坑是躲不开了。要有能经历两次以上巨亏的资本,这是无法绕开的路径;要用7~8年枯燥的数字整理、专注思考经历才能获得一丝认清世界的机会;经历亏损也是不能够缺少的,交了学费要学到东西、要悟道,没有学到那么学费也是白交;还要在大机构的一群聪明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然后没几年又要面临失业的风险;更何况整个行业都要降薪裁员;前面赚到钱,实现人生自由了,还要时刻提心吊胆防着被市场收割,中年危机之后只要有一次的爆亏就很难翻身,市场处处都是坑;做个阳光私募基金,又是史诗级地狱难度。除了能吸食大量的精神鸦片,个人感受到的欢愉,貌似从事投资这个行当留给一生的是许多的创伤。

所以我奉劝年轻人——“请远离投资”。(家里有矿的请无视)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

0
好投学堂
第一时间获取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好投学堂」,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好投学堂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推荐阅读

0
0

评论

你来谈谈?
发表

联系我们

邮箱 :help@haotouxt.com
电话 :0592-5588692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航空商务广场7号楼10F
好投学堂微信订阅号
扫一扫
关注好投学堂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18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