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力的期权工作室
题图:力的期权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2024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开启了,涨幅最大的三个板块又回到了北证、微盘和红利,新年年初顺着上一年的风格惯性,这并不奇怪,2018第一个月上证50的“19连阳”如此,2021第一个月“茅指数”的“一骑绝尘”也是如此……
对于今年,你会关注些什么呢?
作为今年的第一篇文章,我想从一个务实的角度、触及实质的角度,谈谈自己最关心的一些变量,而不是给出类似“十大预测”这样的结论,更不会过多关注是否会出现第n次3000点保卫战……
去年10月,我提到过3000点就像一根涨跌快慢线,对于3000点下方,持币资金多以超跌反弹的思维来操作(事实上去年四季度的两次急涨都是在2900-3000这个区间),而回到3000点上方后,各路主力资金又会重回谨慎,转为等待慢变量的扭转来操作。
这里的慢变量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是指全球宏观流动性,也就是美联储今年的降息预期路径,最直接的观察变量就是10年美债收益率和联邦基金利率期货隐含加息概率,内因则是国内经济复苏的具体情况,最直接的观察变量可以是每月社融的结构(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比例)、M1-M2的剪刀差扩大、房地产销售数据等等。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看这些慢变量,那和2019年的数据相去甚远,岂不是永远涨不上去了?然而其实,真正做投资的思维是看“预期差”,从来不是看已经落地的数据的,这个市场永远是在炒预期,涨的波段永远预期超过现实的阶段,跌的永远是预期转弱的阶段,经过了2022-2023两年的回调,当悲观预期被过度定价时,就会存在现实和预期之间的“预期差”,这个时候只要某个月数据上稍有边际的好转,就可能会激发一部分资金的预期,只有这种预期连续几个月扭转了,市场的买卖力量才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
同样地,对于今年美联储降息这件事,它对大盘的影响也不会像上一次2019.1那样大,这也可以从预期的角度进行思考。回顾2019.1开始的那轮降息,当时,2018.12刚刚完成了年内的第四次加息,2019.1的降息是突如其来的,当时市场的预期定价并不充分,然而对于今年的降息,全球市场的预期已经打的比较足,去年11月的联邦利率期货价格已经把降息的定价提前到了今年5月,于是这同样造成了一种预期差,如果今年FOMC的降息滞后或者次数不及预期,对全球风险资产的影响反而更大。
当然,对于很多投资者,要大家持续跟踪高频金融数据,要求太高了,难度也太大了,大家也未必能获得可信的数据源,所以其实早在去年年初第一财经的节目里,我就从技术面的角度给出了一种非常直观的跟踪方法,即耐心等待沪深300指数站上20月均线(我将其视为一根“复苏右侧确认线”)。
从历史上看,经济复苏的斜率和沪深300上行的斜率是同步高度相关的,2019-2021那三年的大蓝筹牛市,是和当初经济复苏的斜率分不开的,而从2022.1沪深300下穿20月均线后,两年时间里就一直未能站上这根均线,此后的经济复苏之路一直较为曲折,最接近的一次是去年8月初,是在7月zzj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之后,沪深300曾经试图在8.4那一周上摸这根20月均线,但随着此后8.11披露的社融数据不及预期后,沪深300指数再次转头向下,北向也开启了持续净流出模式。
从技术面上,沪深300在一季度急需一根月线级别的大阳线来缓解均线上的压力,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沪深300上方的20月均线与下方的120月均线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目前上方20月均线每月以50点的速度下移,下方120月均线每月以10点的速度上移,如果今年的一季度,沪深300指数仍未出现明显的上涨,就会导致这两根长期均线的死叉,回顾历史,上一次这样的交叉还是发生在2013.11,此后的7个月内,沪深300等一系列大盘指数在底部反复磨底,2014.1-2014.6期间,上证综指更是在1950-2150两百点的箱体内反复震荡,这个过程非常煎熬,可以通过“扶墙走”备兑卖购的方式尽可能增厚收益。
图:沪深300月线级别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
除了这些宏观的层面,今年我仍然非常关心政策层面,是否真的会出台触及实质的政策。对于我们这30多年的A股,目前最需要的政策是什么?什么又是触及实质的政策?从我的角度看,不是降印花税,也不是限制融券,而是能够长期促进股票和资金处于供求平衡的政策。
过去的三年里,IPO、再融资和大股东减持,这三座大山每年以1-2万亿的速度消耗着场外和场内的资金,这意味着如果当年场外的新增资金不足2万亿,就很可能面临着下跌。去年全年,IPO的募集金额3565亿,尽管这个数低于了2022年全年的5869亿,但融资额仍然“冠绝全球”,同时定增和大股东减持方面,全年增发量和减持量分别约为5790亿和3053亿,仅大股东减持量已超过去年公募权益基金全年的募集量。
回顾美国股市的历史,上市公司最高时也曾达到过8000多家,可如今已经不到5000家,这和严格的退市制度是分不开的,目前,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有8%的退市率,每年退市的家数大致和上市家数相当,甚至还超过了上市家数,对比之下,A股历史上总共只退市不到250家,每年的退市率不到1%,对于长期不平衡的退市率,在强复苏的增量市场里,一切还都能承受,但如果进入一个弱复苏的存量甚至是减量市场,一切触及实质的问题就会暴露。去年,我们也听到了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说法,但其实,就像一个人“减肥”一样,“瘦身”也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从政策面的角度,我最为期盼的就是退市制度的完善。
当然,作为一个期权交易者,从操作的角度,我自然还会关心今年的隐波会不会依然在“螺狮壳里做道场”?回顾2023年以前的七年里,上证50或沪深300波动率指数的年内最高点全部超过30,最低也都能到达15以下,波动率指数在年内的最大升幅全部超过100%,然而在去年,整个波指的最大值都没有超过25,这表示去年期权波动率指数整体再下一个平台,其振幅创出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这是为什么?我也在《就想问一句,这么低的“波”,到底是为什么?……》一文中作了这么一个比喻:
2015年牛市顶点(5178点)的时候,当时全A大约275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大约70万亿,当时的两市成交额是多少?——接近2万亿,日成交额/全A总市值=1/35,当时50ETF平值期权的隐波在30%-40%;而去年呢?全A超过52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大约90万亿,绝大部分时间两市的成交额在8000-10000亿,日成交额/全A总市值仅仅只有0.9%-1.1%……
试问,池子里的水变多了,但每天在游动的鱼减少,那么这个池塘的水花(相当于“波”)自然变得更小了,所以对于今年,如果有明显的增量资金入场,让两市的成交额稳定在了一个新台阶,那么期权市场的“波”才大概率会整体高于去年,否则的话,“螺狮壳里做道场”的低波徘徊仍会是一个常态,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进入极致低波的时候,减仓卖方头寸,适度加一些买方的头寸,完成“先收后押”,这非常重要!
……
回想一下历史上的大行情,终端资金哪一次离开了个人投资者!不论是2006-2007年的“游资+散户”资金,还是2014-2015年的杠杆资金,或是2019-2021年公募私募的新增“子弹”。在一个机构博弈的市场里,保险资金的操作追求绝对收益,北向的配置盘更多跟随着美债收益率,大盘真的要打开空间,需要整个市场出现赚钱效应,需要看到基金重仓指数至少能够连续数月跑赢大盘指数,所以今年,就让我们密切跟踪着这些变量的变化吧……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