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信三公子
题图:政信三公子微信公众号
大家好,我是五筒。
(一)
私募跑路的事情继续余震。
金融圈爆大雷!多家信托遭殃,知情人士:最大的一家30亿左右!监管已启动调查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说: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Y信托“踩雷”规模在十亿级,另外还有多家信托机构涉及,最大的一家信托涉及资金规模在30亿左右。
一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产品总监向记者透露,受华软新动力深陷量化私募跑路风波影响,近期他们将不再向高净值投资者代销私募证券FOF产品。
估计各家机构在所有的底层资产重新排查完之前,是不会新发私募FOF产品的。
就在几天前,还有一起私募FOF事件。
北京投资客1000万元买“保本”私募两个月后暴雷,券商曾劝其加倍买
某投资人通过某知名券商营业部,购买了某知名私募发行的FOF产品。
营业部员工承诺“保本”并宣传说如下。
2022年7月3日,银河证券亚运村营业部工作人员向黄先生微信推荐了LG五号二期产品,并介绍产品“年化收益在10%—15%,回撤最大在1%左右,非常稳健”。
上面两起事件,一个是投资端出问题,一个是营销端出问题。
刚开完金融工作会议,监管刚提到:
“要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有效防范化解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
这下给监管上了俩眼药,后续难言乐观..
(二)
私募已经自发的迎来了供给侧改革。
私募跑路事件出来后,投资群有讨论。
有私募从业的会员说:
我们最赚钱的策略都是自营直接做满了,根本不会拿出去发产品。
所以问题来了:
为什么要做私募资管?
因为市场的钱要赚,客户的钱也要拿,除了自己,其他的都是对手方。
虽然资管的策略很平庸,但管理费旱涝保收,且管理费收入可以超倍覆盖管理成本。
综上,私募资管就是:
买一个负成本的期权,
拿客户的钱去赌beta。
①赌输了,换个私募马甲再干。
②赌赢了,牛逼了,扩募继续赌。
假设:
①管理费率浮动了;
②监管要求提高风控投入。
私募的收入下滑而成本上升,
那么作为管理人,最优选择是什么?
最近和好几个做私募的哥们聊天,他们就面临这个问题。
他们的选择很有意思:
①把投资经理安排去其它大私募上班。
②在大私募发产品,原来的投资经理负责管理,还是原来的客户。
③自有资金单独到大私募发只产品,精心操作高收益的小策略。
④公司解散。
他们的选择,
很快就会是绝大多数私募的选择。
监管持续升级,养私募牌照的成本,每年可能从小几百万到大几百万甚至过千万。
如果收管理费:
管理10亿的1%才1000万。
能做到10亿管理规模的又有几家?
这还没考虑到监管一遍遍的检查,合规整改等带来的机会成本。
这就是私募行业自发的供给侧改革了。
未来的市场,恐怕:
要么头部大厂,要么精品工作室了。
朋友圈看到则神评论,大意是:
大家小时候,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的牛奶品牌。现在呢?
几轮供给侧改革下来,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除了伊利、蒙牛、三元,大家还能数出来几个?
私募行业的三聚氰胺时刻到了。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