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策略优基基
题图:策略优基基微信公众号
这一年以来投资者对于指数的投资价值分析应该已经快听厌了,但是在最近下跌的行情里,我还是得放出这两张图: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年10月13日
一个好的投资组合不仅要组合不同的大类资产,在同一类资产中最好也分散配置不同的风格,例如权益仓位中的成长与价值,大盘与小盘等等。在现在的位置上对投资组合进行“查漏补缺”,是分散建仓各类宽基指数的不错时点,长期来看,也是高性价比的选择。可惜理智是一件事,情感又是另一件事,近期基金募集量的冰冷已经体现了这点。应运而生的产品创新就是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量化指数增强+期权策略。
这类产品并不算是策略上的创新,更多是基于投资者对市场的观点进行了产品结构上的创新,即认为短期内市场可能出现窄幅回调,但长期趋势向上。而为了应对短期内的回调,投资者愿意付出 “保费”为指数增强策略购买一份有限的“回撤保险”。策略原理上,指数增强部分依旧是采用各家私募管理人的指增模型,对标相应的指数去进行股票组合的构建,力争获取更多的Alpha。重点在于产品成立后的建仓初始阶段,这类产品会使用约4%~5%的资金(具体多少取决于建仓时期权的价格,即投资者付出的“保费”)去购买挂钩指数的看跌期权,可以在产品成立的1年内对指数部分进行有限的下跌风险对冲。
这个结构理解起来会稍微复杂一些,这里以20%下跌保护的结构进行情景分析:
-期权到期时,如果指数是上涨的且期间从未跌破20%,那么损益=指数涨幅+策略Alpha-期权费,在这个情境下,客户只损失未能行权的期权费;
-期权到期时,如果期权存续期内指数虽然下跌但都没有跌破20%,损益=策略Alpha-期权费,此时期权发挥了作用,对冲了指数Beta的下跌;
-期权到期时,如果期权存续期内指数下跌且曾跌破20%,损益=指数涨跌+策略Alpha-期权费,下跌保护被击穿,产品的正收益贡献主要依靠策略的Alpha。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期权保护有气囊保护或者限亏保护,用什么类型的期权一般取决于策略对标的指数以及期权价格。期权时间通常为1年,这也是为什么这类产品在成立后需要封闭运作1年的原因,一方面是场外期权流动性有限,二方面期间产品整体估值会受到期权估值影响,而场外期权不存在如同场内交易一样的竞价机制,场外衍生品的估值存在与实际价值不一致的风险,期间如果开放申赎可能会出现净值不公允的情况。
总的来说,这类产品本质上依旧是量化多头/量化指数增强,期权到期后产品会转为普通的指数增强继续运作,适合能承受波动但短期内对市场有顾虑的客户,可以优化客户的初始持有体验。对于一些更能承受波动去获取资本市场长期收益的客户,看跌期权虽然不算贵但依旧是付出了成本,直接投资指增也是不错的选择。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