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于近日在京举行。本次年会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与监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及业界领袖展开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做好开局之年经济金融相关工作建言献策。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出席年会并在“老龄化加速下的养老金融发展:挑战与应对”高峰论坛上发言。
潘东认为,我国养老金融面临“三个超预期”、“四个挑战”和“五大机遇”。三个超预期:一是出生人口下滑超预期;二是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速放缓超预期;三是老龄化叠加中青年失业率快速上升超预期。四个挑战:一是全社会养老金规模占GDP比重偏低带来的挑战;二是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占个人金融资产比重过低带来的挑战;三是养老金投资于权益市场的比例偏低带来的挑战;四是未富先老背景下,养老金融亟需弥补总量小、结构失衡、权益占比偏低带来的挑战。五大机遇:一是要抓住当前第三支柱政策契机,提升个人参与积极性;二是发挥养老金融各方角色的主动性,共同推动养老金融市场发展;三是管理人应当聚焦养老金融的长期稳健投资;四是逐步实现资本市场与养老金的良性循环;五是银行理财要抓住首次纳入养老金融主流体系的契机。
一、中国老龄化的三个超预期
在投资和经济政策研究中,预期问题非常重要,但超预期或预期差的问题可能更值得关注,因为会产生重要的边际影响。总结与回顾中国老龄化的三个超预期:
一是出生人口超预期下滑。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仅1,062万,预计2022年仅950万,是建国以来首次跌破1,000万。按此趋势计算,2022年或2023年中国人口就会开始负增长。尽管我们对出生人口下滑早有预期,但如此快速的下滑趋势确实超出预期。与此同时,截至2022年,过去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8%,这一变动速度在主要经济体中也位居前列。出生人口超预期下滑叠加老龄化加速,导致中国人口抚养比快速上升,预计未来10年抚养比将从当前的0.43上升到0.54。如果把中国抚养比预测线前推30年,恰好相当于日本1993年~2009年的水平,即“日本失去的20年”。1995年日本人均GDP已达4.4万美元,但2021年依然只有3.9万美元,这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二是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速超预期放缓。1978年以来,中国实现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GDP增速在5%~15%之间波动,中位数在10%左右。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增速从7%下降到6%用了5年时间,即2015年~2019年。但2020~2021年增速从6%下降到5%,基本没有过渡、一步到位。当前的严峻挑战是,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收缩到3.5%左右,世界银行的预测是4.3%。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宏伟目标,即202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意味着未来15年要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速。当前尽管有疫情冲击,但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仍超出年初预期。
三是青年失业率超预期攀升。2018年以来,16岁~24岁青年群体失业率持续走高,2022年7月冲高到19.9%,这意味着每5个青年人中就有1个没有工作。失业率比去年同期高出3.7%,且显著高于5.5%的总体失业率和25岁~59岁4.3%的失业率水平。青年就业问题特别值得关注。因为从就业角度看,年轻人口本就在减少,如果年轻人的劳动参与率还在下降,意味着未来老年人的抚养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二、养老金融面临四个挑战
一是全社会养老金规模小、占GDP比重低。中国一、二、三支柱和社保养老合计规模12.9万亿,占GDP比重的13%;美国三支柱养老总额39万亿美金,占GDP的167%。全球来看,各国养老金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70%。由此可见,我国养老金不仅总量不足,占GDP比重也不够。更深层次的是,我国养老金总额占经济比重偏低,说明金融体系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社会资金加权久期偏短期;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偏大,中国对股权投资和创新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
二是中国养老三支柱结构失衡。从个人金融资产来看,中国二、三支柱养老占个人金融资产的比例非常低。当前中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规模合计超200万亿,而二、三支柱养老金只有4.5万亿,占比仅2%;美国二、三支柱合计规模35万亿美金,占美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比重为24%。这说明中国发展养老金融,必须激发个人参与者的投资积极性。
三是当前养老金投资于权益市场的比例偏低。全球养老金占股市的市值比是21.5%,占比较高。而按监管规定,中国社保、基本养老、年金、岁延的养老保险可投资于股票的上限分别是40%、30%、45%。假定所有品种都投至理论上限,养老金持有股票的市值占整个股市的比重可达4.9%,但目前只有1.4%。从投资组合看,美国401K计划的权益投资占比56%,而中国第一支柱的权益投资占比仅4%,二支柱占比10%,社保占比25%。进一步地,美国共同基金市场规模27万亿美元,其中养老金资产占比47%,美国养老金和共同基金实现了非常紧密、良性的互动。
四是中国“未富先老”的压力很大。当前中国人均GDP为1.3万美元,65岁以上人口占比12%左右。但在相同发展阶段,韩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人均GDP都在3万美元以上。预计203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率会接近日本的水平,但人均GDP大约只有2.5万美元,未富先老的压力非常大。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养老金融更需要弥补总量小、结构失衡、权益占比偏低的短板,提升长期、稳健的投资价值,这样才能缓解中国养老体系的压力。
三、养老金融正当时:机遇与行动
当前中国养老金融面临五大机遇,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一是要抓住当前三支柱政策的契机,花大力气提升个人参与积极性。2022年11月,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各种养老金管理办法,2022年也因此被称作“中国养老三支柱的元年”。当前各家银行在养老金开户方面十分积极,开户数量已超1,000万人,开端总体良好。但要真正做好养老三支柱,必须广泛、深度地提升个人参与积极性。个人养老金账户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需10年、20年、30年的投资者服务、陪伴和财富管理,以及整个养老金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制度完善,这一系列繁重工作需要大家共同行动。
二是真正发挥养老金融体系中各种角色的主动性,共同推动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类机构的资源禀赋、优劣势各不相同。比如商业银行天然有渠道优势,在客户服务、开户、个人养老金账户管理、养老储蓄、投资者陪伴等方面经验丰富;银行理财既有大类资产配置经验,也有理财客户资源;公募基金在股票投研方面有所专长;保险公司则在养老保障领域优势突出。当前各主体同时进入养老金融体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态势。对各家机构来说,养老金融业务的特征在于长期性,需要覆盖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投资者陪伴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此外,由于个人养老金涉及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因此独立托管、安全底线等问题也需认真考量。
三是资产管理人(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要抓住当前契机,聚焦养老金融的长期稳健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缺长钱,而个人养老金恰好是特别好的机会。资产管理人要在社会责任担当、长期稳健投资、普惠金融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为投资者创造能够跑赢通胀的回报,用长期投资进行资产配置,穿越牛熊,在这条优质的长期赛道上开好头。2021年12月,养老理财产品首发,试点一年规模已达965亿元,存续产品48只。目前理财公司也在筹备个人养老金产品,待银保监会批准就可继续推进。展望未来,养老理财投资在普惠、长期、稳健方面还有望做出更多创新产品。
四是要抓住机遇,形成中国资本市场和养老金的良性循环。过去30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从400多点上升到3,800多点,上涨约10倍;中国上证综合指数从700多点上升到3,000多点,也实现了三、四倍的增长。但从投资者参与角度,过去30年美国大牛市波动性非常小,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大多数参与者都赚到了钱。但中国股市却是熊长牛短,只有极少数投资者能穿越周期,真正盈利。这也回答了“为什么中国基金赚钱,投资者不赚钱”的问题,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性、不确定性过大。如果养老金市场发展得好,就可以为股票、债券、REITs市场提供长期、稳定、基础的配置盘,当然这些市场也必须为养老金提供长期、稳健的收益,从而实现良性互动,相互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养老金业务是下一步中国资本市场提升深度、广度和韧性的重要机遇。
五是银行理财管理人要抓住首次纳入养老金融主流体系的契机。过去银行理财并未被纳入养老金融体系,这次正式进入养老三支柱,银行理财要把握住契机。银行理财的优势是稳健投资、渠道、综合服务等。但理财公司毕竟仅成立3年多,在权益投资方面还需向公募基金多学习,在大类资产配置和长期投资方面要向保险资管机构多学习,这样才能共同服务好养老金客户。同时,既然银行理财已被纳入养老三支柱,希望将来二支柱也能给银行理财更多机会。
2022年是中国养老金融的元年,发展养老金融正当其时,但这又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各家机构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养老金融作出更多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