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支柱”的扳机时刻

资管风铃
482024-12-13 10:29

作者:资管风铃

题图:资管风铃 微信公众号


图片

作者:宫何

编辑:袁子

两年前,作为养老“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开闸试点,正式将包括公募在内的资管产品纳入了国民养老储蓄的“供应链”。

但后来的市场震荡,似乎没能让个人养老金及相关公募的发展的最初期望如愿兑现。

截至2024年3季度末,199只的Y类份额的养老型公募FOF基金总规模仅有73.4亿元,虽然是试点之初的2022年末的3倍有余,但放在偌大的资管市场中仍是沧海一粟。

如今两周年之际,事态正在起变化。

人社部等五部门正式宣布:

自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

一方面,个人养老金的产品库即将迎来大扩容。

“产品库”即将由先前的报备制升级为入库制,即在规模、费率、历史业绩等指标上满足入库标准时,即可自然调入产品池中候选,而债券、指数乃至主动权益产品都有望成为入库标的。

另一方面,个人养老金从试点状态完成向全面实施的彻底过渡,有关开户、产品推广的大战已然一触即发。

就作为养老金账户投资标的养老基金当下状态而言,市场复苏正带动部分FOF逐渐回血,一些产品展现出可观的收益能力,市场对公募基金的不信任感正在得到一定修复。

长期而言,人口结构下的社保压力以及个税改革的深化,宏观变量对养老储蓄在需求侧的刺激,有望促使个人养老金以及公募产品迎来新的历史机会。

规模流失、客诉不断、残酷竞争、降费施压等重重困难下,“第三支柱”或许已是资管行业眼下为数不多能抓住的确定性增量。

01

何以襁褓

个人养老金及养老基金投资的活跃度,似乎并没有实现筹划阶段行业所畅想的爆发式增长。

截至10月20日,36个试点城市吸引多达6000万人开户,养老产品也丰富至800多只,但实际认购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资金规模仅有582亿元,平均每人投出不足千元。

更关键的事,公募基金的占比仅有12%,约合70亿元左右。

这刚好与体现为Y类份额养老基金规模相对应——9月末,养老型公募FOF总规模为73.4亿元,显然仍处襁褓状态。

发展的不及预期,与普罗大众长期以来养成的高流动性或低波动偏好有关。

个人养老金账户存在冗长的锁定期,直至退休方可解冻,其原理本质是以牺牲流动性来换取收益增厚。

尽管大多居民的资产结构中存在低流动性资产,但更多人对于资金“长期冻结”的忍耐和接受度是有限且陌生的。

同时,也和社会关于养老金“但求保本”的朴素观念流行有关——数据显示,在不到600亿的个人养老金投出规模中,接近7成仍是储蓄型产品。

分业监管下,养老基金又在渠道侧受制于银行的养老金账户体系。

这套游戏规则中,公募要面对来自储蓄、保险、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多方竞争;而在账户体系运营上,银行也难以产生推荐公募产品的认知与积极性,旗下储蓄、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入库本身还对公募形成一定的“挤出效应”。

例如当前养老金账户可投的储蓄类产品多达466只,是公募的2倍以上。

近年来市场震荡,一些养老FOF产品的净值波动也成为劝退投资者的理由。

截至12月9日,2022年设立的132只Y类份额养老FOF仍有接近半数处于亏损状态,成立以来平均收益率仍为-0.6%。

其中有35只设立近2年的Y类产品至今回撤超过3%,更有个别产品亏损明显。

资管风铃统计Wind数据发现,民生加银康泰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Y等7只产品成立以来亏损超过-10%,其中华夏基金许利明管理的2只产品——华夏养老2045三年Y、华夏福源养老目标日期2045三年持有Y的成立以来亏损双双超过-17%。

以短短2年维度,去审视距今超过20年长目标业绩显然有待商榷,但在投教缺位的大环境下,短期的高波动确实会让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

未能展现出充分的赚钱效应,显然遏制了更多养老资金的流入。

宏观角度出发,力推个人养老金投资在动因上是清晰且合理的——在倒金字塔的人口结构面前,第一支柱需要必要的社会自发补充,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赖于机构投资者的做大做强。

但在实现过程中,普通个人通过基金投资来为养老账户保值增值的难度仍然不小。

尤其面对繁多步骤构建的账户体系时,呈现在市场面前是这样一种迥异状态:

普通人未必开户,开户者未必缴存,缴存者未必投资,投资者未必选择基金。

人们迈向投资养老的闯关之旅中,不光需要充分的动机,也需要认知的更新。

02

全面启动

和试点期的纠结不同,个人养老金即将步入全新的快速发展期。

首先,个人养老金将基于36个城市的试点经验向全国范围全面推行,市场容量的扩充,有望给养老投资池带来新的增量资金。

其次是产品库机制即将进一步改革,更多存量基金可以通过设立Y类份额进而实现入库,而不再拘泥于FOF产品。

未来相关部门会勾勒涵盖规模、费率、历史业绩等维度的准入标准,符合条件的债券基金、指数基金,甚至主动权益都有可能被纳入个人养老金的后备库。

指数产品倘若形成Y类份额尤其会成为受益者。

中证A500等产品的发新浪潮下,指数基金的长期配置价值已然坐稳市场共识,而养老金的长期投资特征则刚好在风险期限上与之对应。

标普500的往期神话远不止市场有效性提升那么简单,401K和IRA的持续被动导流形成的助攻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产品线的丰富,会极大扩充养老金账户的功能性,使其不再那么鸡肋。

再次哪怕是试点阶段的养老FOF,在三季度末以来的市场复苏下悄然回血,市场对公募养老产品的信任正在得到修复。

2022年末的首批养老FOF中,已有多只产品实现回本并录的正收益。

其中,兴证全球安悦稳健养老一年持有Y、华夏保守养老Y、中欧预见养老2025一年持有(FOF)Y、兴全安泰稳健养老一年持有Y的累计回报已超过7%。

当长期收益得到进一步见证,个人对于养老投资的顾虑才有可能被进一步扫除。

作为养老一二支柱的有效补充,个人养老金的大门此番一经开启,就很难重返原地,历史趋势不可阻挡,这必将对资管行业的既有格局带来改观。

对行业选手来说,这将是一个扣动扳机的时刻。

不仅是对当下和未来战略决策的试炼,更是对过去2年试点阶段,乃至更早阶段未雨绸缪的考验。

从成熟市场来看,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显然大有可为。

截至2023年末,美国第三支柱养老金中用于退休储蓄投资的IRA总规模达13.6万亿美元,其中投向共同基金的总规模为6.94万亿美元,占比约为4成。

同期,美国共同基金规模约为25.5万亿美元,这意味IRA对于全美共同基金的贡献超过了1/4。

若将上述比例套用在内地市场粗算,当国内个人养老金在公募(非货)中的渗透率比肩美国时,该部分产品体量有望接近5万亿元。

当然,内地市场与海外不可简单类比,毕竟个税缴纳人口、可支配收入、市场潜在回报等维度截然不同。

但也要看到,目前的Y类养老基金总量仅有70亿元,其中接近1%还是公募机构员工的下场贡献,哪怕达到上述假设的1/5,也将是一轮百倍量级的爆发式增长。

面对这个机会,行业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完)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

0
好投汇
第一时间获取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好投汇」,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好投汇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推荐阅读

0
0

评论

你来谈谈?
发表

联系我们

邮箱 :help@haotouxt.com
电话 :0592-5588692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航空商务广场7号楼10F
好投汇微信订阅号
扫一扫
关注好投汇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1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18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