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费下降、大量私募消失、头部机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作者: Tom真不想你踩雷

题图: Tom真不想你踩雷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连载系列文章《超额内卷、马太效应,资产配置的未来是什么样的》第三篇。

前两篇欢迎走传送门回看:

私募基金业绩下降,业绩趋于一致是大势所趋

指数化投资占比会越来越高

前面聊到了海外对冲基金Alpha接近于0,指数投资盛行,而这几乎必然引发了两个结果。

一是管理费的下降,二是资管行业愈发向头部集中。

管理费的下降这个大家应该很好理解,管理费的定价应该由三个因素决定:

管理人的运营成本、管理人创造的超额收益、市场竞争。

管理费不应该超过管理人创造的超额收益,否则买指数基金会更优于主动基金。超额收益下降了,Alpha没了,管理费就应该降下去。如果费后收益不如指数基金,你的投资者必然头也不回的跑去指数基金。

如果你不降低,市场竞争也会帮你降低。国内的资管行业也已经掀起这波浪潮了,0固定管理费或0业绩报酬的量化私募已经逐步出现了。管理费的降低是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

管理费可以低于管理人的运营成本。市场竞争嘛,价格由市场决定。如果你的运营成本持续高于管理费,那你就可以考虑关门大吉了。管理人在经营上应该时刻考虑如何降低运营成本,而怎样可以最直接降低管理人的运营成本呢?规模效应。

这不,马太效应也逻辑闭环了。

再换个角度,如果你去买个ETF基金,你会考虑哪几个因素?

跟踪误差尽量低,费用尽量低。

如何降低跟踪误差?规模大。。。。

如何降低费用?规模大。。。

再换个角度,当同策略不同管理人业绩差距能达到年化30%的时候,挑选管理人的管理能力会非常重要。

而同策略不同管理人业绩一致性越来越强,收益差距不会超过年化5%的时候,你再挑管理人会更加考虑什么因素?

规模大和管理费低。

规模大意味着更安全,流动性更高,道德风险更低。管理费低意味着你确定性付出的成本越低。

而管理费低的前提又是规模大,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

好了,逻辑推理结束,上数据。

下图为美国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的理念走势图。上面的是简单加权平均的费率,下方的柱状图是按规模加权平均后的费率

图片


美国股票型公募基金的简单平均的管理费从2020年的1.6%降到了1.12%。看起来降的好像不是很明显,但如果你看下面的柱状图,是按规模加权的管理费率,从0.99%降低到了0.44%。

按规模加权的管理费率比简单平均的管理费率低了一半以上,说明绝大部分的规模都在低管理费的基金里。

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同样如此。

而到了股票公募基金的细分品类,差异也会很明显。

指数基金按资产加权平均费率最低,已经贴到了地板上,是0.05%/年。其次是大盘股基金,大概0.3%/年。投资成长股或小盘股的相对费率高一些,大概0.6%/年。

图片

美国各种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费率

投资指数基金就是个程序化交易,管理费地板价才对,最左边的指数型基金费率最低。投小盘股管理成本高一些,大盘股管理成本低一些,相应的管理费也随之变动。

费率的降低数据大家看到了,充分竞争后整体费率在0.3-0.4%/年比较合适。注意,这是整体费率,是管理人、销售机构等全部加起来的费用!

而在费率下降过程中,这些机构并不是平摊降幅的,而是销售机构默默买了最大的单!

到2022年,没有销售费的基金,已经达到了91%。

图片

没有销售费的基金在美国长期基金销售的比例

什么认购费、赎回费、销售服务费?现在的老美几乎没听说过。

管理人打价格战,销售机构直接被干掉了。。。

当然也不是全部的销售费用都消失了,还有67%的投资者是通过投资专家购买基金的,只是一方面是直接跳过中间商直接向基金公司购买基金,另一方面是投资者向投资顾问直接支付费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买方投顾

看到这,真的是为这全市场几十万财富管理从业人员捏了一把汗啊,你们的未来真的是一片黑暗。

这段我直接截图下来,建议财富管理从业人员仔细阅读。后面大概率我会专门写个专题,为前途黑暗的财富管理从业人员们。。。

图片

看完国外的,再对比下国内,看看国内的财富管理机构到底过的有多舒服。基础数据在中基协的年报里,我直接汇总对比下更加清晰。

图片

国内的公募基金整体费率比美国高了一倍以上,未来降低50%几乎是板上钉钉,所以大家看着各大金融机构降薪裁员,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看完国内的这个收费结构,大家觉得要砍哪块是大头?

参照老美经验,销售费砍掉90%,托管费砍掉50%以上,管理费砍掉20%-30%。

各从业人员,原地默哀吧。要怪就怪你们之前赚太多了。

费率卷成这样了,再来看看管理人的马太效应吧。

下面的表格讲的是最大的5家管理人、最大的10家管理人、最大的25家管理人在2005-2022年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前5大管理人的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35%提升到了2022年的55%,提升了20%。

前25大管理人的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67%提升到了2022年的84%,却只提升了17%。

因为增长都被前五家拿走了,后面的机构市场份额其实是在缩减。第11-25名的机构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21%降低到了2022年的16%。图片

看到什么是马太效应了吧,前五名拿走一半以上市场份额,前五名以后几乎都不会有市场份额的增加。

排名越靠前,市场份额越集中,第一名17%,第二名12%。。。

上面说的是公募,私募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是通过下面两张图也可以看出明显的头部集中趋势。

第一张图是对冲基金的历年规模,第二张图是对冲基金历年数量。

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对冲基金规模虽然一直往上走,但数量一直往下走。大量小公司被清出市场,留下来的对冲基金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向头部集中。

图片

图片

海内外的私募基金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信息选择性披露。现在活跃在市场上的很多基金,过几年就听不到任何声音了。而这个比例到底有多高?

下图为HFR数据库中活跃基金与不活跃基金的数据,橙色表示这些基金还在活跃的报送数据,而蓝色表示这些基金曾经活跃过,但现在已经消失了。

这些蓝色消失的基金大概率不是业绩太好不披露业绩了吧~一家公司之前基金披露业绩后来突然消失了,懂的都懂。

图片

为了探究这个比例,我们选取了三个时间段,大概判断一下存活率比例。因为统计数据是22年,我们就往前面推5年、10年、20年,看看当时披露数据的基金公司,还有多少现在依然在披露数据。

比例计算是在这个图上画一条线,然后去量线段的长度,得到的答案大概如下。

图片

5年前活跃的对冲基金,有一半在今天消失了。

10年前活跃的对冲基金,有75%在今天消失了。

20年前活跃的对冲基金,有90%在今天消失了。

这还是在成熟市场中的存活率,在我国这个不成熟市场,只会更低。

你想想你5年前被销售推荐的私募基金,现在还有几个活跃在市场上?

这些消失的机构,带着投资者的钱,一起消失在这个市场上了。

中国现在头部集中度到了什么水平?

中国公募前五大规模占比为23%,还不到美国2005年的集中度水平。

前五大公募,努力收割市场份额吧,等待你们的是市场份额的翻倍。

图片

私募呢?这方面数据披露比较少,下面是2022年年底的数量与规模数据,是按产品来分的,而不是管理人。0.1亿以下的私募基金4.48万只,数量占比50%,规模占比仅为2.8%。近几年的私募严管去产能,这些都是要被清掉的。

20亿以上的私募基金仅有153只,数量占比为0.17%,但却承载了7260亿的规模,占比14.41%。

图片图片

再此回到一个我们经常叨逼的话题,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去研究小而美?

在大量私募基金不断消失在市场上,头部机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你是愿意去研究那7.8万只5000万以下的小基金,还是去研究那153只20亿以上的大基金?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

0
好投汇
第一时间获取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好投汇」,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好投汇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推荐阅读

0
0

评论

你来谈谈?
发表

联系我们

邮箱 :help@haotouxt.com
电话 :0592-5588692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航空商务广场7号楼10F
好投汇微信订阅号
扫一扫
关注好投汇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18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