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私募基金真的从我们身边消失?

温和的强硬派
240506-17 09:48
好投课代表敲重点啦!!!近几年,量化私募基金如明汯、幻方、灵均和九坤对A股市场有重要影响,被称为“量化四天王”。若私募基金与银行代销无缘,将失去重要资金来源。此举或限制新增资金流入股市,但对私募证券基金影响较大。证券公司可能受益于更大的募资通道,但信托公司将面临收入损失。

作者:温和的强硬派

题图:温和的强硬派微信公众号


即便对金融行业不太了解,你也可能听过下面的名字:

明汯、幻方、灵均和九坤,四家名动一时的量化私募,各自坐拥几百亿的管理规模,其影响力之大更被冠以“量化四天王”的名号,其高频策略产生的交易量更是对A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淡水泉为代表的主观私募基金,虽然光环渐渐褪去,但辈出的新人也让这个赛道吸引了太多的眼球,成为了许多高净值客户竞相投资的热点。

至于私募股权领域,从早年的鼎晖、弘毅,到这几年风头无两的大基金,都是新兴产业重要的融资管道,为不知多少科技企业输送了关键的血液。

可如果有一天,私募基金从中国的金融产品市场中消失了,你会惊讶么?

————分割线————

我们先简单说下结论,后续再展开具体分析:

1,私募证券基金规模没有大多数人想象得那么多,但量化私募对于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依然有相当的影响;如能妥善安排,头部私募转公募基金+适度的规则对齐,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市场的冲击。

2,私募基金不能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募资,对于证券公司发展财富管理可能是利好,更多元化的产品货架可能会鼓励高净值客户走入证券公司的服务体系。

3,对于转型期的信托行业,特别是在证券业务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的头部信托公司,是沉重的一棒

4,私募基金行业已经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让旁观者为之汗颜,任何形式的“从重处理”,在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下,都不过分

5,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意义不应该忽视,在重新发牌后,要重视其对于科技类企业的融资功能。长期以来仰赖地方政府资金的“政府出资-反投本地”的模式被证明是低效率的,需要重塑PE/VC在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中的地位。

————分割线————

上周,一条吓人的消息在金融圈快速地发酵着。

图片

如果这个消息属实,私募基金(包括私募证券和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中国金融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可能彻底要和银行代销无缘了。

众所周知,中国绝大多数的高净值客户仍然要依赖银行的账户和结算体系,私募基金和商业银行无缘,意味着他失去了最大的金主爸爸。

没有资金支持的私募基金,还会有未来么?

这个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一方面努力在核实信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则展开了对于“未来”的讨论。

有人说,私募基金无法通过银行募资,意味着私募新增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增大,A股市场获得的增量资金也将减少,股市亚历山大。

也有人说,私募基金特别是私募证券基金,其优势就是高频量化,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制度红利”,从当下金融监管规则对齐的角度看,这么做似乎也合情合理。

还有人说,私募基金这几年业绩不好,除了特殊策略以外,主观业绩一塌糊涂,量化说破天靠的都是下沉小微盘,私募基金都没了,似乎也不会有大影响。

更有人说,私募基金过去两年各种丑闻频发,瑜瑶汇盛磐京的庞氏骗局还没过去多久,瑞丰达坐庄新三板的事情又再度爆出,投资者和监管对于私募基金各种问题的容忍度已经达到极限,好好管一管也理所当然。

形形色色的人等,站在不同的立场发表着不同的观点,每个观点似乎都有他的道理,但谁也没有从全局出发来思考,得出来的结论不免类似于“盲人摸象”。

在这里,我们试图站在一个金融顶层的宏观视角来看待这一“新闻”,以及这个事件对于不同金融赛道与子行业的影响。

图片

一,私募基金,特别是私募证券基金,如果全面失血,会不会对A股产生影响?

咱们先说结论,会的。但如果控制得当,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大。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数量级,私募基金19.9万亿的规模中(截至2024年4月末数据),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6567只,存续规模5.2万亿元,剩下的都是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就是行业通常所说的PE/VC),私募证券基金庞杂的管理人和产品只数,与其绝对规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如果剔除掉商品期货、FOF等产品以及海外投资头寸,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下降,对A股的冲击似乎真的没有那么大。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几年随着量化投资的兴起,私募证券基金的成交量快速放大,许多量化私募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换手率,已经成为活跃A股市场的重要力量。

但量化私募的原罪也正在于此,不少量化私募都扎堆于趋势策略,一来助长了市场的波动,二来在过去两年的小微盘强势中又过度下沉,和新国九条的监管主线完全是背道而驰。

其次,不排除头部私募证券基金全部转公募基金的可能性。

前有鹏扬后有朱雀,在A股市场上,私募证券基金转公募不仅有成熟的规则基础,也有成功的先例。

有些人会觉得头部私募证券基金有自己的投资“秘辛”,转公募恐怕不太方便。

我听了就笑了,你知道曾经规模最大的主观多头私募基金D,已经连续多年跑不赢指数了,拿着高昂的管理费做出了“指数减弱基金”,大猩猩扔飞镖做投资怕都不会比他们更差了吧?

至于说头部量化私募转公募,可能确实有障碍,毕竟公募的监管规则和私募当下的实操差距太大。

但我却不觉得这是真正的障碍,因为过去几年的金融监管一直在强调“取消制度红利”和“监管规则对齐”,如果量化私募只是因为交易规则更灵活(更浪?)而获取了超额收益,这是不是和资管新规后的监管政策完全相左么?

我们直接上结论:

1,私募证券基金对A股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没有大多数人想象得那么大;

2,“抓大控小”应该是监管后续的动作主线,把规范做事的大型私募证券基金合理合法的纳入到监管体系中,让其继续发挥活力;而对那些规模小的、也没有专注于投资本身,甚至是为非作歹的私募证券基金,则只有“OUT”一条路可走;

3,私募转公募,有规则也有先例,私募证券基金的大佬们,可以抓紧准备起来了;

4,规则对齐、监管拉直,是过去几年监管所有政策的出发点,对于金融行业,如果你的商业逻辑是建立在“其他可比机构做不了”,那么你的未来可能反而前途堪忧了。

图片

二,私募基金的募资受到限制后,对不同金融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1,私募基金

监管部门依然给私募基金留下了其他募资渠道,如券商、三方财富或基金直销等,虽然这些渠道的募资能力相比于商业银行在整体上略逊一筹,但差距也许并不大。

以去年为例,许多量化私募在中型券商募资2-3亿非常容易,但同类型产品在四大行募资却很难。

这背后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客户更低的风险偏好,在右侧交易模式下更有优势,而商业银行在震荡下行的行情中销售高风险产品则是举步维艰。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到,即便这个传闻真的做实,对于私募基金也不是死路一条,长期仰赖商业银行募资的头部私募,多元化自己的资金渠道就能有生机,而那些规模本就不大的“小而美”私募,本来也不是银行的座上宾,又有什么可操心的呢?

我认为,现在唯一无法确定的是私募股权基金(PE/VC)的未来。

至少从表面上看,现在“惹祸”的都是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和私募证券,虽然都叫私募基金,但两者之间差距巨大,因此我并不建议把两者在监管层面混为一谈。私募股权基金未来的资金渠道是否会得到监管部门的“特赦”,我们可以后续观察

2,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部)

从表面上看,这个规则一旦落地,对于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部门的货架将会构成直接的冲击,特别是部分财富管理的“后起之秀”,他们更善于利用私募基金作为“爆款”进行集中式的募资,募资效果很好,但马后炮来看,客户受伤也很大。

也许,拿掉了代销私募基金这个“爆款”,对于私人银行回归资产配置的朴实逻辑会有积极的意义。

我想多说一句,对于希望弯道超车的商业银行们,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产品策略,在金融产品生态大变革的背景下,只有在选品逻辑、配置逻辑和销售逻辑三个方面重新建立方法,未来的路才有意义。

有人猜测,私人银行代销在这次的规则变化中是否会获得“豁免”?我以为这个概率非常非常低,前面已经讲过,目前金融规则对齐的大趋势下,超高净值客户在产品侧的优势在不断被削弱。这次的新闻本来就在监管的指导总线上,我们就不要在被否定的路线上做无用功了。

3,券商

私募基金将要发生的新变化,对于证券公司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得是,自己将成为私募基金最大的募资通道,证券公司在财富管理的产品多样性,将会获得“排他性”优势,如果证券公司可以沉下心来,其在财富管理端的机会正在显现。

但另一方面,不少证券公司依然依赖于靠天吃饭,经纪业务贡献了相对较多的营业收入。如果私募证券基金特别是量化私募的规模在长期无法增长,亦或是量化私募的高频交易被监管限制,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收入必然受到冲击,特别是那些在创新业务上发展不足的中小券商,影响可能更大。

4,信托

这次规则的变化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多少有点无妄之灾的味道。

证券信托业务从2004年赵丹阳的赤子之心开始,已经演化出平层的“深圳模式”和结构化的“上海模式”,其中的“深圳模式”更是成为了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代销私募基金的唯一通道,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也为华润、外贸等信托公司供给了稳定的规模和收入。

就在我们为这几家信托公司提前布局而暗自喝彩时,监管的规则变化就要把这个万亿规模的帝国彻底推平。

粗粗估算一下,一旦规则落地,两家头部信托在未来5年后,因为私募基金无法在商业银行以任何形式代销,信托收入会有4-5亿的损失,原来看似稳固的护城河瞬间消失殆尽。

历史告诉我们,打败方便面的是外卖行业。跨界竞争是最危险的,一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永远不是行业内部的敌人,而是那些来自行业以外的对手和变化。

图片

三,写在最后——你的利基,究竟建立在哪里?

过去几年,金融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议论起贝塔(β)和阿尔法(α)来,最后的结果总是出奇地一致,哪里有什么阿尔法(α,个体能力),都是贝塔(β,行业红利)。

我们眼中的那些金融奇才、投资高手,不过都是时代红利下的既得利益者,离开了时代,什么也不是。

也正因为此,无论是对于今天的私募基金行业,还是对于屏幕前的你我,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未来,我们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的根基在哪里?

我们的成功到底是狗屎运,还确然是我们努力付出应得的成果?

是我们在一个好的行业、好的机构工作?

是我们对于行业变革有更强的适应力?

还是我们的能力匹配未来监管希望的方向?

想明白了,就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梦,老老实实地埋头苦干,可能是紧缩周期唯一能够让我们生存的“护身符”。

当然,我们在思考这个“利基”的时候,更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对上述问题思考和判断的“时间维度”,我们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时,是推演了一年、三年还是更长的周期?

如果我们的判断和选择无法穿过更长的周期,我想,也无法在当下求得一个安心的结果。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

本篇来自以下专栏
0
好投学堂
第一时间获取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好投学堂」,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好投学堂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推荐阅读

0
0

评论

你来谈谈?
发表

联系我们

邮箱 :help@haotouxt.com
电话 :0592-5588692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航空商务广场7号楼10F
好投学堂微信订阅号
扫一扫
关注好投学堂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18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