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达白话
题图:达白话微信公众号
现在是2024年4月17日早上8点8分,还有一个多小时A股开盘。
现在正好是量化机构集中生产部署仓位的时候,也是很多量化PM可能怀着痛苦纠结反感忐忑等心情做出今天交易决策的时候。
量化需要决策什么?
——在2024年1月底以前,是不太需要决策啥的,按照模型跑结果就好了,每天都是满仓。
——在2024年2月流动性危机期间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量化PM们开始做决策:做size是放还是收的决策,做选股域大还是小的决策,做仓位是加还是减的决策。
其实3月以来,随着市场慢慢的稳定,多数产品已经满仓了。虽然由于前车之鉴,对监管的忌惮,以及传说中4小盘股的不友好传统,市场敞口的分化还是很大的。但多数量化已经把心放进了肚子里。
直到这两天,随着国九条(可能周末多数量化公司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以及可能会发生什么),随着15号开盘再次出现2月5号那样的大小盘分化,连续两天,让很多PM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尽管一些机构开始发声说不一样,尽管确实也有很多理由不一样,比如这次没有杠杆,比如这次回撤比上次小得多,比如这次分化并没有那么极致,比如这次平均敞口也小得多。
但连着两天,中证1000回撤超过7%,微盘股跌幅将近20%,谁也无法榻上安睡。
量化行业确实需要在体系、策略、产品等方面有些大的变化了。不然,逼着这些PM、研究员都去看盘,打听消息,然后决策收还是放,减不减仓(其实就是赌大盘涨还是小盘涨),讲真,概率可能还不如长期看盘的散户,也是新质高级生产力人才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
但似乎现在还是个死结,这个决策,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至少过去半年,包括今年过年以来,Size控的严的,就很难做出超额(个别除外),要想超额修复得快,就得放的大(谁让小微盘年后又是异军突起)。
超额跑不出来,排名就靠后,市场就不认可,没规模就养活不了团队赚不到钱。
可要想博超额,就得放size,就得边跑边担惊受怕。除非过去已经有了足够家底儿,熬得住。
选哪个?有人说我选长期,不在乎这些短期的七七八八——没毛病,我强烈支持。但问题在于,别光说,得真正做得到。有没有实力能够养团队养5年,基础都打扎实了再出去募资?现实还是很残酷的。
行业的信息披露实在是太不充分了,没有数据支持。所以大家说的暴露不暴露啥的,对外的话术都很随意,大家说的话也都差不多。这就给市场分辨靠谱程度,分辨风格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就像这两天小盘股的杀跌,确实有些是真质地差的,但也有很多误伤。
话说回来,量化策略的切换确实也灵活。灵活是优势,可以及时应对;但一个机构可能上周是控到1,这周控到0.3,两周后又放到0.8,你又该怎么评价?结果论,还是过程论?
话再说回来,策略能力、数据能力啥的,如果对业绩结果的影响,看起来要比单纯放不放size对结果的影响阶段性小多了(这个阶段还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而是几个月甚至几年),那到底对量化策略来说,该看重的能力、该侧重的方向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客户想知道答案,其实量化PM们更想知道答案。
量化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才有统计意义,稳定才能好好做研究。
到底主观是黑箱,还是量化是黑箱?以前还争论这个问题,现在感觉也没啥好讨论了。
不成熟的A股市场,不成熟的量化行业,不成熟的渠道和投资者群体,可能上面这些无解的问题,就是不成熟应有的底色吧。
写下这些并不是看笑话,我充分理解这些PM工作的价值和他们的信仰,所以我才说,这是个痛苦的决策。很多PM都知道也认为不应该择时且不具备择时能力,但现实让大家似乎无从选择,必须决策。
一切都需要时间。
不过我也还是想用贾玲的一句话来收个尾:一切都来得及。
9点了,昨天监管已经对市场喊话,给分红和强制退市打了补丁。咱们看看半小时后是继续恐慌,更多的夺路而逃;还是像2月9号那样,暴力反弹,救人水火。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